【朋黨論】

來源: 偃月劃戟 2020-10-15 18:34:3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444 bytes)

《論語·衛靈公》收錄了孔子的話:“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這句話被後人轉述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形者忠義,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 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立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鹹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後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乎!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

朋黨論

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何故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見其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慶也。嗟乎!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

朋黨論

司馬光

黃介夫作《壞唐論》五篇,以為壞唐者非巢、溫與閹豎,乃李宗閔、李德裕朋黨之弊也,是誠得其本矣。雖然介夫知其一未知其二:彼盜賊之興由閹豎,閹豎之橫由輔相,則信然矣。噫!輔相樹立私黨,更相排壓而不能正,又誰咎哉?

夫朋黨之患不專在唐,自古有之。以堯之明,共工、驩兜相薦於朝。舜臣堯,既流共工,又放驩兜,除其邪黨,然後四門穆穆,百工鹹熙。仲虺數夏之惡曰:“簡賢附勢,實繁有徒”;武王數商之惡曰:“朋家作仇,脅權相滅”。是則治亂之世,未嚐無朋黨。堯舜聰明,故能別白善惡而德業昌明;桀紂昏亂,故不能區處是非而邦家覆亡。由是言之,興亡不在朋黨,而在昏明矣!

《洪範》皇極曰:“無偏無詖,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周公戒成王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敘,弗其絕。是以舜誅禹父而禹為舜佐,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周公放蔡叔而封蔡仲,公之至也。夫宗閔、德裕雖為朋黨,由文宗實使之。文宗嚐曰:”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殊不知為朋黨,誰之過也?由是觀之,壞唐者文宗之不明,宗閔、德裕不足專罪也。

 

----------

蘇軾 易學 朋黨論

 
宋代黨爭激烈,與之相伴也產生了一些朋黨類的文章,蘇軾的《續歐陽子朋黨論》即其中之一。除了《朋黨論》之外,蘇軾還在《東坡易傳》中借闡釋《周易》的機會,表達他的“朋黨”觀。蘇軾的朋黨思想與歐陽修、程頤、司馬光的朋黨思想具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也可從蘇軾的《東坡易傳》,以及歐陽修的《易或問》、司馬光的《溫公易說》、程頤的《周易程氏傳》中找到思想根源。通過這些比較,還可以看出蘇軾的朋黨思想具有一定民主的思想因子。
----------
 
雍正的《禦製朋黨論》

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為人臣者,義當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則其情固結不可解,而能與君同好惡,夫是之謂一心一德而上下交'.-在,<清世宗實錄>22章能找到.雍正版的,不是歐陽修的那個版本。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為人臣者,義當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則其情固結不可解,而能與君《禦製朋黨論》,搜查這個試試。祝好運。

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為人臣者,義當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則其情固結不可解,而能與君同好惡,夫是之謂一心一德而上下交'.-在,22章能找到.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為人臣者,義當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則其情固結不可解,而能與君同好惡,夫是之謂一心一德而上下交'.

 

“朕在藩邸時,坦易光明,不樹私恩小惠,與滿漢臣工,素無交與。有欲往來門下者,嚴加拒絕。聖祖鑒朕居心行事,公正無私,故令纘承大統。”

 

---------------

1043年,範仲淹韓琦推行慶曆新政,第二年,不少人開始攻擊改革派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自成朋黨。宋仁宗聽聞後質問範仲淹,他竟打破慣例不作自辯,公然直率回答說,自古君子小人“未嚐不各為一黨”,視乎君主是否明察。宋仁宗對他的答複不甚滿意。[2]歐陽修隨即奏上《朋黨論》,獨出心裁作翻案文章,反說君子才有朋黨,小人倒沒有;換言之,被稱為朋黨的才是好人。

宋仁宗始終不信《朋黨論》的說法,歐陽修隨即到河東做官,離開京城。《朋黨論》是一時迫切之言,其實歐陽修也明知理論上君子不應有朋黨,實際上他和範仲淹等人也不算朋黨。第二年,歐陽修上疏說明範仲淹等人根本沒有朋黨,隻是被人誣告。

《朋黨論》是中國古代有關朋黨的最著名議論文,明代東林黨人就秉承《朋黨論》的宗旨,認為朋黨並非壞事,高攀龍《朋黨說》一文讚賞《朋黨論》議論傑出,沿襲其說加以補充,認為“小人之朋”在沒有共同利益時也不會消散。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