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印---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印 製作經曆】

來源: 偃月劃戟 2020-10-10 18:53:2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850 bytes)
回答: 【現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齊燕銘】偃月劃戟2020-10-10 02:22:04

undefined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的任命通知書,蓋有中央人民政府印

當時,周恩來委托陳叔通邀請治印名家參與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治印事宜。但因陳叔通工作繁忙,齊燕銘副秘書長便為治印的籌劃花費了更多的精力。齊燕銘邀請了國內治印名家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和魏長青等共同探討。因其他三人治銅印的名聲不如張樾丞,有的不善鑄銅印,最終在中央人民政府印(以下簡稱國印)的設計鐫刻中,張樾丞起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undefined

張樾丞

1949年8月19日下午,由餘心清副秘書長主持,“政府印鑄問題座談會”在北京飯店113號房舉行,張樾丞、張少丞等14人出席。會議議定政府印鑄問題4項:型式仿宋印;字體為小篆或仿宋,仿宋體有大眾化意義,但奇數時不易排列,中國人民印刷廠負責人黃澍銘還設計了兩種樣式:質料為銅;字文用“印”,廢除“關防、鈐記”。會議修正通過了黃澍銘所擬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印鑄局組織條例”草案初稿。

此後一段時間,因在國名問題上略有討論,直到1949年9月27日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確定後,國印印文才正式確定。然而此後由於中央人民政府所屬機構尚在組建之中,機構名稱尚待正式確定,政府印鑄印文的確定也隨之推遲。

undefined

194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現場

1949年10月27日淩晨1時,齊燕銘將鐫鑄中央人民政府暨所屬各機構印信報告附設計說明上報,並預計中國人民印刷廠月底可完成刊鑄工作。同日早上周恩來和毛澤東批示後,首批印信即交付刊鑄。

報告還對廢除過去以大小區別官級製度和政府印信的印型、字文、鑄造製度(質料、型製、製法、字體)及首批45枚印信的印文作了明確規定:

印型一律為正方形;

字文一律為“印”;

鑄造製度——質料為銅質;

型製,中央人民政府印邊長9厘米,其餘7厘米;

製法為鑄胎鐫字,字體用扁宋體,而不是用以往官印使用的篆體,首先考慮的是人民群眾能看得懂,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同時附印樣兩種。

undefined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據考證,國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在10月31日上午9時即鐫刻完成並上交啟用。當時在字文排列上要求對稱,國印字文中加入“之”字,為的是使15個字能夠整齊、美觀地框在正方形印麵內。在具體製作方法上,國印使用的銅料比其他政府印信的密度大、黏度大、兌銨多,質地較硬。國印的柄與印體是分別製作旋接上的,銅色柔和,製作精細,印體厚2.5厘米、柄長10.9厘米,印柄中間略凹進,整體造型莊重而有氣勢。

改革開放後,人們開始關注開國大印的鐫刻者,一些相關報道先後露布於報端,卻難免有失實之處。國印鐫刻者,曾存有三種說法,即“頓立夫鐫刻國印說”“張樾丞鐫刻國印說”和“王景華鐫刻國印說”。最早有人著文提到治國印者為杭州西泠印社成員頓立夫,此一說法甚為流行。然而不久,著名史學家史樹青卻著文認為是篆刻大師張樾丞鐫刻的,我們曾當麵向史先生詢問核實了此事。但後來北京印鈔廠有人提出張樾丞不能刻銅章,國印有可能是1949年解放前後調入該廠的王景華刻的。

undefined

張樾丞

本著實事求是、對曆史負責的態度,我們邀請了北京印鈔廠當年參與治印的師傅來我館對國印等文物進行鑒定和座談,以後又走訪了張樾丞之子張幼丞。我們通過國印文物鑒定,走訪當事人、知情人,查閱曆史檔案,加以綜合分析,可基本認定“張說”。

張樾丞,1883年生於河北省新河縣貧苦農民家庭。14歲入北京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學藝。他刻苦讀書習字,鑽研印藝。出師後,1903年至1909年間,自定潤格,專以刻字為業。後因鐫刻了梁啟超所書的“龍飛虎臥”四字,一時名聲大噪,被譽為“鐵畫銀鉤”,得“鐵筆聖手”之美名。

undefined

張樾丞所刻印章

1912年,張樾丞在西琉璃廠開設“同古堂”,其治印聞名遐邇,京津名人都以能擁有張氏刻印為榮。宣統皇帝的“宣統禦覽之寶”“宣統禦寶”和“無逸齋精鑒璽”等,北京大學授學位印章、中央銀行紙幣上“中央銀行總裁印鑒”均為張樾丞所刻。據《魯迅日記》載,1917年至1918年間,魯迅曾3次到同古堂,刻“會稽周氏藏本”“俟堂石墨”等木印5枚,石印3方,頗為魯迅喜愛。周作人的“周作人印”“山上水手”“啟明讀書”等,也出自張樾丞之手。

張樾丞的刻銅技藝也為京城一絕。早在1910年,他在琉璃廠明遠閣墨盒店時,就兼事刻銅,琉璃廠各南紙店都掛有他的筆單。1912年,張樾丞開設了同古堂,當時琉璃廠經營刻銅墨盒的店鋪首推同古堂,刻出的銅墨盒極為精美。他是同時代刻銅藝術中成就最高的藝術家之一。

undefined

張樾丞刻、章浩如繪梅花圖銅墨盒

關於具體刻治開國之印的過程,由於當時是保密的,隻有張樾丞與其長子張少丞、幼子張幼丞知情。1961年1月15日老人病逝後,他親自設計和鐫刻共和國第一大印的詳細情況,幾乎無人知曉。

據張幼丞回憶,1949年政協籌備會期間,齊燕銘的小汽車曾到他家接走了張樾丞,回家後,張樾丞便開始翻閱資料、找印譜,畫出了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的印文,送到北京飯店。最後確定用宋體。在張樾丞鐫刻中央人民政府大印時,張少丞、張幼丞參加了打光等原料的粗加工。之後,張樾丞開始了畫樣、寫字、鑿字和修字等工序的操作。幾天後,國印鐫刻好了。按照規定,不許打樣留底,而且印章的四個角都留有高台,待正式使用時磨平,即“開封”。

undefined

張樾丞與張少丞

這枚國印,比政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印在鑄造工藝、銅料成分組成、背款刻字形式、交付使用時間等方麵都存在著明顯差異,應不是在同一處澆鑄、鐫刻的。其他政府印信是在中國人民印刷廠(現為北京印鈔廠)澆鑄的。

據張幼丞回憶,國印是在北京琉璃廠一家專門加工銅章的小廠現澆鑄的。在鐫刻刀法上,國印的刀口有傾斜,是尖鏨挑的。背款刻有印文和啟用時間、序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一號”,字口清晰、纖秀。其他政府印信背款的序號數字用法不同,如“第貳號”。北京印鈔廠兩位老師傅仔細觀看了國印後,也認為國印從技藝上和刀口上看不像王景華所刻。

undefined

張樾丞所治的開國大印現被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批政府印信是由眾多治印高手分別刻治,經統一編號後啟用的。中央檔案館中收藏的關於頒發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銅質印信壹顆的“中央人民政府令”(10月31日9時簽發),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鈐有國印的文件。而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王稼祥遞交的國書未及鈐有國印,是10月20日由毛澤東主席簽署、周恩來外長副署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任命書”和“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發文稿”等數十件文物,也都鈐有開國大印。外交部珍藏的1950年我國首任駐瑞典大使耿飆呈遞給瑞典國王的國書上,除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簽署外,也鈐有國印。這說明國印在共和國建立之初,即行使了賦予它的神聖使命,發揮了重要作用。

undefined

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任命書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按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務院為最高國家權力執行機關。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和下屬行政機關幾十枚印信也完成了它們的曆史使命,全部上繳給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1959年5月,國務院秘書廳將這批珍貴的政府印信撥交中國國家博物館(原為中國革命博物館)珍藏,其中包括這枚珍貴的開國第一大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