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斯 非典 衣原體 病毒的爭論】

來源: 弓尒 2020-01-29 07:07: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518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20-02-03 01:56:4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月10日,中國政府將該病情況通知了世界衛生組織,

 

2月11日上午,廣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廣州地區非典型肺炎情況,稱所有病人的病情均在控製當中。

同日下午,廣東省衛生廳舉行情況通報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市民到公眾場所進行正常的活動是不會受到感染的,宣布廣東大中小學將會如期開學。專家還指出,從臨床角度看,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病毒的亞型或變種引起的。

洪濤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裏找到了這種叫做“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的病原體——衣原體,並於2003年2月18日向社會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幾乎就在洪濤發表科研成果的幾個小時之後,遠在廣州的另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卻幾乎全盤否定了SARS病原體是衣原體的看法。就在這一天的下午,廣東省衛生廳召開緊急會議,對洪濤的報告進行討論。輪到鍾南山發言了,這位66歲的醫學家沉默良久,搖了搖頭。他不同意衣原體是SARS病因的觀點,從臨床證狀看,他覺得SARS的病原體更象是一種新型的病毒。

【】【】【】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 (RT)- protocols of tw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network laboratories (WHO SARS network laborator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O-HKU]

and at

the Bernhard-Nocht Institute in Hamburg, Germany [WHO-Hamburg])

were evaluated for rapid diagnosis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oV) associated with SARS in

Hong Kong. 

Authors

, and .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Queen Mary Hospital,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中國大陸有科學家早於香港科學家分離鑒定了SARS病毒。根據《科學》雜誌報道,
2003年2月14日,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楊瑞馥和朱慶餘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從廣東拿到了病人樣品,22日從樣品中分離到了病毒,26日通過電鏡觀察,他們發現這種病毒是一種冠狀病毒。通過病人的血清中和實驗,後續的工作發現,非典病人血清可以中和分離到的病毒。報道稱,由於楊瑞馥團隊隻有少量的病人血清,所以他們不敢斷言這種冠狀病毒就是導致非典的病原體,楊瑞馥覺得沒有足夠的信心去挑戰一個知名權威做出的鑒定結果
在此期間,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試圖參與發現病原體的研究,但是不能夠得到病人樣
 
現今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的李文輝,2003年在美國工作期間與其合作者發現了SARS病毒感染宿主所使用受體ACE2蛋白,後來的研究又發現一些類似於SARS的冠狀病毒也使用同樣的受體,這些發現為研究病毒的跨物種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誰最先確定了薩斯病毒的?

 
不是中國大陸的科學家。
 
而是 
香港,美國亞特蘭大,德國漢堡 
三個機構的 科學家們,

時為2003年3月21日 和4月8日和10日

J.S. Malik Peiris, Larry J. Anderson, Christian Drosten, leaders of research team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S. CDC’s Respiratory and Enteric Viruses Branch, Atlanta, and Bernhard Nocht Institute for Tropical Medicine, Hamburg, Germany, 

respectively, have identified a new type of coronavirus as the etiological agent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nnounced on March 21, 2003, their research reports were published online in The Lancet on April 8 (Peiris) an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on April 10, 2003 (Anderson and Drosten).

Their labs are part of a broader global network (of 13 labs) coordinated by the German-born virologist Klaus Stohr, project leader of Global Influenza Program at The WHO in Geneva. The network participants exchange clinical specimens, research data, and ideas on a daily basis. Participants described that the level of collaboration was unprecedented and “historic” given tha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re usually very competitive in nature. Their collaborative and ultimately credit-sharing spirit has made the discovery of an etiological agent of a new disease one of the fastest in history.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 the cause for SARS was based on three primary lines of evidence. 
 
First, serum antibodies recovered from SARS patients that are cross-reactive to coronavirus antigens suppressed the growth of agents contained in SARS samples. 
 
Second, coronavirus-like particles with distinctive spikes are seen in SARS specimens by electron microscopy. 
 
Third, a short stretch of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ARS agent is related to, but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known coronaviruses uated by RT- PCR.
 

[Discovery Medicine, 2(15):4, 2003] 

 

http://www.discoverymedicine.com/Benjamin-Yang/2009/05/21/scientists-in-the-news-discoverers-of-sars-virus/  

-----------

  2月18日,我國科學家宣布發現衣原體顆粒。目前,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非典”致病的幫凶。 

    3月19日,香港地區的研究者提出病原體可能是某種副黏病毒。與此同時,德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也得出同樣結果。 

    3月23日,香港地區和美國幾乎同時報告,一種冠狀病毒有可能是真正的元凶。 

    4月8日,我國政府把“非典”列為法定傳染病。 

    4月12日,加拿大科學家繪製出了被懷疑是“非典”病原體的冠狀病毒的基因圖譜,並進行了基因破譯研究。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研究突破。 

    4月19日,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一小時檢測非典型肺炎試劑。 

    “SARS”肆虐時間將大大縮短 

http://www.cas.cn/zt/kjzt/fdgx/ggqy/200304/t20030425_1709442.shtml

 

------------

chrome-extension://oemmndcbldboiebfnladdacbdfmadadm/https://www.thelancet.com/pb-assets/Lancet/extras/03cmt87web.pdf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3)13335-1/fulltext  April 8, 2003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ra032498  April 10, 2003

【】【】【】

 

 

Newly discovered coronavirus as the primary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uthors

  1. Thijs Kuiken - 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Corresponding Author
  2. Ron AM Fouchier - 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3. Martin Schutten - 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worldwide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s associated with a newly discovered coronavirus,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 We did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to assess the role of this virus in the cause of SARS. METHODS: We tested clinical and postmortem samples from 436 SARS patients in six countries for infection with SARS-CoV, human metapneumovirus, and other respiratory pathogens. We infected four cynomolgus macaques (Macaca fascicularis) with SARS-CoV in an attempt to replicate SARS and did necropsies on day 6 after infection. FINDINGS: SARS-CoV infection was diagnosed in 329 (75%) of 436 patients fitting the case definition of SARS; human metapneumovirus was diagnosed in 41 (12%) of 335, and other respiratory pathogens were diagnosed only sporadically. SARS-CoV was, therefore, the most likely causal agent of SARS. The four SARS-CoV-infected macaques excreted SARS-CoV from nose, mouth, and pharynx from 2 days after infection. Three of four macaques developed diffuse alveolar damage, similar to that in SARS patients, and characterised by epithelial necrosis, serosanguineous exudate, formation of hyaline membranes, type 2 pneumocyte hyperplasia, and the presence of syncytia. SARS-CoV was detected in pneumonic areas by virus isolation and RT-PCR, and was localised to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and syncyti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NTERPRETATION: Replication in SARS-CoV-infected macaques of pneumonia similar to that in human beings with SARS, combined with the high prevalence of SARS-CoV infection in SARS patients, fulfill the criteria required to prove that SARS-CoV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SARS.

https://app.dimensions.ai/details/publication/pub.1015646315

 

--------------

2003年4月,衛生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有官員在會上宣稱“疫情已得到有效控製”。盡管鍾南山會前已經被告知“不要講太多”,但他還是忍不住開口反對:“什麽叫現在已經控製?根本就沒有控製!目前病原都還沒搞清楚,你怎麽控製它?”

2002年11月,廣東佛山出現第一個非典病例。隨後,這個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成千上萬人感染,卻無藥可醫。你能想象那種局麵嗎?一種極易傳染的病,得了就可能沒命,但醫院毫無辦法,用了各種藥,都完全無效。病人一波波湧進醫院,醫生護士一批批被傳染,但他們都隻能無望地躺在醫院裏,一天天惡化。醫學專家都在拚命想辦法,但前期,很多專家誤入歧途。北京方麵,有權威人士宣稱“病原基本可確定為衣原體”,並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媒體隨後大量報道。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向。如果照此方案執行,不知非典還要多帶走多少生命。但在當時一團懵的局麵下,大部分人傾向於采納這個建議。隻有鍾南山堅決反對。因為他試過很多次,抗生素對非典患者根本無效。於是他頂住壓力,多次疾呼:病原不是衣原體,不能使用抗生素。公開挑戰權威和同行,這是很“沒情商”的行為。鍾南山後來跟朋友解釋:“這不是一般的學術爭論,事關病人的生死,耽誤時間,用錯了藥,就可能多死幾百人。”這位67歲的老人,通過翔實的研究,最先摸出了非典的基本真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他的堅持,使廣東在非典防治中沒有走更多的彎路,廣東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而鍾南山團隊當時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也成為我國SARS診治指南的基礎,大大提高了非典的治愈率,明顯縮短了病人的治療時間。如果不是鍾南山的“叛逆”,也許非典的結局真要改寫。

-----------

4月12日,正在廣東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深圳會見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時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關心並全力支持和幫助香港奪取同疫病鬥爭的勝利。假如香港有困難,大陸方麵一定會全力給予支持,例如在醫療物資及防護器材的供應上。董建華向胡錦濤報告香港情況時承認未有效控製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疫情,不過當局會極力降低市民染病的數字。[34]同日,北京邀請世衛組織的5人專家組參觀北京的醫療機構和了解北京的SARS疫情。

4月13日中國決定將其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法定傳染病進行管理。

4月14日,美國科學家宣布繪製出了懷疑與非典型肺炎相關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圖。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通力合作,於15日晚11時成功地完成了對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

4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加拿大多倫多越南河內新加坡臺灣及疫情始爆發地區的中國廣東山西香港列為疫區。

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SARS的致病原為一種新的冠狀病毒,並命名為SARS病毒。

4月1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之後,高層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非典型肺炎的嚴重程度和潛在威脅,開始全力以赴應對,采取了包括人事任免在內的各種必要的緊急措施。4月1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正式警告地方官員,瞞報少報疫情的官員將麵臨嚴厲處分。翌日,該政府再度召開記者會,宣布北京的疫情從原先有所隱瞞報告的37例,突然暴增至339例。記者會後幾個小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撤消北京市市長孟學農和衛生部部長張文康的黨內職務,並提名王歧山擔任北京市代理市長,高強任衛生部黨組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兼任衛生部部長。

4月20日,中國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宣布實行“疫情一日一報製”。北京市公布的非典確診病例數從前一天的37例增至339例。北京新增病例超過100例,疑似病例增至600人以上。同時宣布,原定於5月1日開始的五一“黃金周”暫停施行一次,確保疫情不會進一步擴散。北京多所高校已經宣布停課。

4月21日,在抗擊非典第一線被傳染的中國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鄧練賢殉職。北京確定首批6家非典定點醫院。

4月22日,北京市急救中心開通10條非典谘詢熱線。同日,北京市打算啟用小湯山醫院作為防治非典的專門醫院。23日,建院85年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曆史上第一次關門停診,整體隔離。

4月30日小湯山醫院啟用,北京市SARS病人都進入此醫院治療。

5月1日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兩份SARS病毒基因組序列研究論文,這是首批經過同行評議的SARS病毒基因組序列研究結果。

5月3日,“鍾南山談非典防治”科教片將向全國公開發行。該片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衛生廳、省教育廳聯合攝製,係目前全球惟一的、最具權威性的有關普及非典防治知識的科教片。全片長度為30分鍾(中英文版)。

 

6月15日,中國內地實現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轉確診病例數均為零的“三零”紀錄。

6月20日,全國最大的非典定點收治醫院小湯山醫院最後18名患者出院。

 

SARS的爆發導致多名醫護人員死亡。香港、中國大陸及台灣三個地區分別有8人、11人及13人因此殉職。此外,意大利及新加坡分別有1名及2名醫護人員死亡。

曾經有少數學者認為SARS嚴重性被媒體炒作高估。[57][58]他們認為,當前人類麵臨的最嚴重的生命殺手不是SARS。

全球SARS感染者為8437人,從這個數據上看並不比普通感冒病毒的傳播更快,而813人的全球死亡人數、更是遠遠低於普通的病毒性感冒,事實上,每年美國都有普通病毒性感冒的死亡人數為30000人左右。2009年H1N1流感,截至2010年3月中旬,這場疫情導致5千9百萬美國人染病,26萬5千人住院,1萬2千人死亡,均高於SARS數據。

SARS病毒患者數量到2003年8月16日中國是5327人,據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衛生部16日公佈了2003年上半年,27種法定管理傳染病共發生1000305例,死亡2228人。SARS並未進入發病前10位的傳染病。發病數居前10位的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麻疹、梅毒、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瘧疾、猩紅熱;死亡數居前10位的依次為:狂犬病、病毒性肝炎、肺結核、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新生兒破傷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熱、麻疹;不過值得注意傳染率也是頭五位。

 

--------------

當年的2月1日是農曆正月初一。春運的大潮,使病毒在沒有控製的情況下向外輻射。其後,中國絕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幾乎都出現了肺炎病例,最終擴大為一場全球性的傳染病疫情。全世界共26個國家出現病例,8000多人被確診,800??多人死亡。

中國官方在第一例病例出現兩個月後的2003年1月21日,把這種疾病正式稱為“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

3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這一原因不明的病症定名“嚴重急性呼吸係統綜合症”,縮寫為SARS,因此譯音被簡稱為薩斯或者沙士。

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SARS的致病原為一種新的冠狀病毒。

 

-------------

洪濤1931, 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60年畢業於羅馬尼亞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早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後進入羅馬尼亞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71年,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醫科院電鏡室主任。

1983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病毒形態室主任,主要研究人類B組輪狀病毒出血熱病毒

 

 

鍾南山1936, 1955年考入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1960年畢業。1979-81年到英國任研究員。頭一年半先到愛丁堡大學轄下愛丁堡皇家醫院,師從David Caton Flenley教授。Flenley專長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窒息的關係,鍾南山跟他學習的是吸煙吸入的一氧化碳如何影響血紅蛋白的帶氧量,期間亦有在急診室研習在人工呼吸時導致的肺部分流(shunt)。餘下半年在倫敦聖巴多羅買醫院的實驗室裡研究組織胺前列腺素

1996 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2003年初,廣東等地開始爆發不明肺炎的時候起,鍾南山就在密切注視著疫情的發展情況。

2003年2月,鍾南山否定了衛生部所屬國家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關於“典型衣原體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製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

院士麵對錯誤的結論

分類:杏林飄香 | 標簽: 洪濤   sars   鍾南山   衣原體   院士  
2010-08-14 09:34閱讀(125)評論(0)

記得在SARS剛開始肆虐的時候,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病毒學首席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洪濤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裏找到了這種叫做“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的病原體——衣原體,並於2003年2月18日向社會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洪濤院士說:“通過對5例非典型肺炎病人屍體器官解剖,做電子顯微鏡觀察,我們已經發現,在病人的肺、肝、脾、腎等多個器官見到一種衣原體樣的病源。據我們估計,這很可能是一種新的、變異的衣原體。”這意味著,人類克服非典型肺炎已經為時不遠了。

洪濤的發現將導致最終圍殲SARS病的開始。日本出版的南山堂醫學大辭典對衣原體的定義是:“衣原體是一種在真核細胞內寄生的原核微生物。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氣溶膠、直接與病人接觸以及與病禽或鳥類接觸而傳播,臨床表現為肺炎和支氣管炎,對它的常規治療一般使用紅黴素類即可”。基於洪濤的發現,2月20日,中國衛生部向世界衛生組織做出簡短報告,稱2月11日發現的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病原可能是衣原體。

洪濤院士的言論,給恐慌的北京帶來了穩定和希望,因為對付衣原體醫學界不但有辦法,而且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人們奔走相告,輕鬆和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而這一刻對於剛剛72歲的洪濤來說,也是永生難忘的。洪濤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已有40年之久,曾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病毒病理和生物醫學超微結構實驗室,在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和出血熱病毒方麵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幾乎就在洪濤發表科研成果的幾個小時之後,遠在廣州的另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卻幾乎全盤否定了SARS病原體是衣原體的看法。就在這一天的下午,廣東省衛生廳召開緊急會議,對洪濤的報告進行討論。輪到鍾南山發言了,這位66歲的醫學家沉默良久,搖了搖頭。他不同意衣原體是SARS病因的觀點,從臨床證狀看,他覺得SARS的病原體更象是一種新型的病毒。在他有理有據的論證下,會議最後采納了鍾南山的意見。隨後記者進行了公開報道,南北兩院士迥然不同的見解,再一次把人們投入了迷惘和驚恐之中。

後來的事實證明洪濤錯了,鍾南山對了。SARS病的元凶是冠狀病毒,而且是一種未曾見過的變異性的冠狀病毒。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宣布,經過全球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SARS 的病原體。

麵對自己當初錯誤的結論,洪濤院士痛定思痛,認真進行了總結,並在5月23日新聞媒介上公開作了自我批評。他說:浮躁的情緒和急於出成果的心理,是導致這種錯誤的根本。對社會各界的批評和怨恨,他都表示誠懇接受。並說自己一生中遇到很多挫折,作為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遭遇的大多數是失敗,很少遇到成功。為此,他告誡身邊的學人,不要氣餒,遇到挫折、批評,還要繼續走下去。

 

 

而爭論中的另一位主角——首先宣布“SARS元凶”為衣原體的病毒學家洪濤,則在曆經風雨之後很快淡出了公眾的視線。

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病毒預防控製所的首席專家,洪濤於2003年2月7日投入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研究工作。很快,他首次通過電子顯微鏡在廣東送來的標本中觀察到,病人肺組織中存有大量衣原體。2月18日下午,他向社會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當晚相關權威媒體報道稱:“引起廣東部分地區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確定為衣原體。”洪濤的結論被認為是獲得了官方認可,“衣原體”之說也成為SARS“已經得到控製”的“醫學證明”。
 
然而,身處一線的廣東醫療界人士對此結論並不認同,因為抗衣原體藥物完全無效。鍾南山在一次緊急會議上發言,認為這一結論科學依據不足,要鑒定一個病原體,除了形態學上有一定特點,還要進行遺傳特點的分析,血清實驗也非常重要。因此,不能按衣原體的結論製定治療方案,“否則可能造成可怕後果”。
病原體究竟為何物?這成為此後兩個多月時間內的未解之謎。直至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經過全球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為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由此,非典改稱SARS。
 
此後,洪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電子顯微鏡的觀察結論有其局限性,為“一孔之見”,但在SARS病人的標本試驗中發現衣原體確為客觀事實,自己“沒有造假”。
 
回想尋找“SARS元凶”的曲折過程以及期間的衝突,鍾南山認為,病原體查找過程中的最大缺憾,是病毒學家、公共衛生專家等沒有能夠與一線臨床工作者進行很好的協作。“如果結合做,根本就不會發布這樣的結論。”
 
爭論過後,洪濤說:“作為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遭遇的大多數是失敗,很少遇到成功。”並告誡學人不要氣餒,遇到挫折還要繼續走下去。
 
洪濤的失誤,招致外界的諸多非議,甚至有人提出要罷免他的院士資格,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拋開外界議論,鍾南山始終認為,衣原體、冠狀病毒之爭是學術之爭,而不是真理之爭。不能說誰對了就是真理的代表,誰錯了就是謬誤的化身。科學研究總是有一個過程。
草木皆兵下的科研結論
 
鍾南山敢講真話的品質感動了中國,而社會輿論對洪濤的疑問和指責卻也成為事實。值得反思的是,當人們沉浸在對於“實事求是”的讚美之中時,似乎忘記了評價的對象是“科研發現”。
 
在外界的質疑聲中,最大的不解在於,一個為科學奮鬥終生的院士何以在僅僅觀察了幾個病例之後,就匆匆將結果公布於眾?
 
但經曆過那場災難的人都記得,媒體的權威信息和專家的意見,從未被社會如此迫切的需要過。病因不明、感染率極高、不透明的疫情通報讓社會一度陷入恐慌,甚至被治愈的一些患者“像逃犯一樣躲在家裏”,四處草木皆兵。
 
在此情況下,洪濤所在的中國疾控中心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要求他們盡快提交報告。有專家認為,為了平息社會的焦急情緒而向社會快速提交研究報告,這件事情本無過錯。相反地對結論的懷疑反而加速了同行開拓思路。
 
隨著病原體之爭的落幕,國人也經曆了一場從未知、混沌走向理性、坦然的過程。其中的當事人,卻必須麵對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衣原體之說,讓一位老院士一度身處學術之外的尷尬境地;另一邊,“敢講真話”的鍾南山成為公眾心中“良知”科學家的代表。
 
10年回望,那場“非典型”學術之爭中的背影留給人們太多的評說和思考。10年來,他們依然行走在各自的人生之路上,寂寞與喧囂終成過眼雲煙。畢竟科研沒有止境,外界對科學家亦應多一份寬容。
 
對於人們“SARS成就了鍾南山”的評價,鍾南山並不認可:“我更願意沒發生過SARS這樣的災難性事件。”
 
“我還是原來的我,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隻唯實。”10年彈指一揮間,鍾南山的這句心聲,
恐怕同樣會在當年那個“對手”的心中產生共鳴。作為科學家,當年處於風口浪尖的洪濤又何嚐不是如此。
 
《中國科學報》 (2013-04-12 第10版 SARS十年)
 
 

所有跟帖: 

【洪濤院士自述】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21760 bytes) () 02/03/2020 postreply 03:35:43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