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工農兵大學教育】
“工農兵大學生”(又稱“工農兵學員”),特指在文革期間進入高校學習的那一個群體。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關於大、中、小學校複課鬧革命的通知》。
1968年7月22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人民日報》刊載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毛澤東親自寫了一段編者按。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後來人們把毛澤東這段話稱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為了貫徹“七二一指示”。上海機床廠創辦“七二一工人大學”,學製為兩年,學生畢業後仍回廠工作。
1970年5月27日,北大、清華兩所大學提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具體意見(修改稿)》。一個月後,中共中央批轉了《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報告指出:經過三年來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具備了招生條件,計劃於本年下半年開始招生。招生辦法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複審相結合。
在停止招收新生整整四年後,北大於1970年6月4日開始在北京地區試行招生。
1970年10月15日,國務院向各地發出電報:1970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轉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報告提出的意見進行。我國大學開始招收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這一年全國首批招收工農兵學員4萬餘人。
1973年,國務院批轉《關於高等學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指出:“在政治條件合格的基礎上,要重視文化程度,進行文化考查”。同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要在招收工農兵學員的過程中重視文化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