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藍天:寧知顏如玉
詠箏詩
沈約(南朝梁)
秦箏吐絕調, 秦箏奏出絕妙的曲調,
玉柱揚清曲。 清麗激越如天籟之音。
弦依高張斷, 弦聲急促高昂戛然而止,
聲隨妙指續。 纖手輕拂樂聲漸漸複起。
徒聞音繞梁, 賞曲者在欣賞美妙音樂的同時,
寧知顏如玉。 不禁為彈奏者的美麗優雅而動容。
【簡析】
第一、第二兩句總體描寫秦箏彈出的優美曲調,主要從聽眾聽覺的角度來描寫。“絕調”是絕妙的、精彩絕倫的意思。詩歌一開篇就給予了彈奏者的彈奏技巧如此高的評價,無疑為後麵的具體描寫增加了絕大的難度,何況後麵隻剩下短短的四句。
第三、第四兩句是具體描寫彈奏者的彈奏技巧,從聽眾聽覺和視覺這兩個角度來描寫,說得具體一點,第三句仍然純粹是從聽覺的角度,而第四句是聽和視兼有,聽眾不由自主地從純粹的聽變為兼聽兼看。樂曲是如何的動聽呢?其實主要隻有第三句一句話,隻用一種高難度的彈奏技巧概括了彈奏者所有的彈奏技巧——當樂曲彈奏到音量極高或高潮的時候突然戛然而止。雖然這一技巧確實很少有人能掌握,但單單“一言以蔽之”似乎遠遠不能夠落實第一、第二兩句所給予的高度評價。於是第四句作了補償,百分之一百的補償,通過描寫彈奏者高超的彈奏技巧和令人賞心悅目的動作。彈奏者彈到極高音時突然刹車,刹得如此幹脆如此突兀,將聽眾的注意力和眼光不由自主地全都吸引了過來。聽眾屏氣斂息地期待著樂曲的繼續,然而等到的隻是一片沉靜——靜止的聲音,靜止的動作。“此時無聲勝有聲”,聽眾隻看到一位女子極為優雅地手撫著秦箏,手若柔荑,十指纖細,美妙不可言狀,聽眾不禁都看呆了。突然,十個手指緩緩地動了起來,優美的曲調就從手指底下不絕地流了出來,這時聽眾的感覺是,女子仿佛在施魔法而非在彈曲子,否則這美妙的樂曲怎麽靠幾根手指這麽輕柔地撥動幾下就能輕而易舉地彈奏了出來。這兩句詩,作者通過描寫彈奏者精湛的彈奏,結合聽眾視覺和感受的描寫,極為巧妙形象地極具說服力地詮釋了開篇“絕調”這一極為高度的評價,做到了聲情貌俱茂,要比單純地描繪彈奏技巧更生動更有效得多。
樂曲如此美妙,繞梁三日,聽了“三月不知肉味”,簡直非人間所有,不料詩歌的最後兩句奇峰突起。就像彈奏者彈到極高音時戛然而止一樣,作者在給予彈奏者的彈奏技巧極高讚譽之後忽然又輕輕地用“徒聞音繞梁”一句一筆“抹殺”。女子彈奏完畢後整衣起立,聽眾們這才發現,女子之美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人的貌美乃是造化之功,豈是人為的可以用語言描繪的音樂所比得了的?!如此美妙的音樂結果隻是作了女子的美貌的陪襯。就這樣,詩歌的中間部分作者通過聽眾的聽覺結合視覺描寫掀起了一個高潮後,詩歌的結尾又通過聽眾的視覺描寫結合前麵的所有描寫掀起了一個更高的高潮,然後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