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詞匯,都可能包含著種種的文史哲典故,語義的變遷、流轉,以及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思維的力度與文明的向度。學習傳統文化,就得一字一詞,細摳慢捋,究本求原,始得頭緒。
“假寐”不是裝睡覺
蒲鬆齡的名篇《狼》講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位屠夫賣肉回來,天色已晚,有兩隻狼跟上了他。屠夫把肉扔給它們也沒有阻止它們繼續跟蹤。在一個草垛前,屠夫和兩隻狼對峙。過了一會兒,一隻狼離開,另一隻狼坐在屠夫前麵“假寐”。趁著這個工夫,屠夫暴起殺了這隻“假寐”的狼,又轉到草垛後麵,殺了那隻想從後麵實施偷襲的狼。很多注釋都把“假寐”解釋成“假裝睡覺”,這是錯誤的。
《詩經·小弁》:“假寐永歎,維憂用老。”鄭玄箋:“不脫冠衣而寐曰假寐。”高亨注:“假寐,不脫衣帽打盹。”朱熹注:“不脫衣冠而寐曰假寐,精神憒耗,至於假寐之中而不忘永歎,憂之之深,是以未老而老也。”可見,“假寐”是不脫衣服打盹兒。《左傳·宣公二年》載:“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上朝的時候穿上朝服,時間還早,於是坐著“假寐”了一小會兒。如果“假寐”是假裝睡覺,這位上朝的大臣幹嗎要裝睡呢?難道是讓國君看到這一幕,表揚自己很辛苦嗎?
《狼》的故事也是一樣。第二隻狼想趁第一隻狼偷襲的工夫打個盹兒,小睡一會兒,才會被屠夫抓住這個機會“暴起”殺了它。如果該狼僅僅是在假裝睡覺,可想而知注意力一定還在屠夫身上,屠夫不可能暴起殺了它。該狼沒有衣帽可脫,因此“假寐”一詞不僅可以用於人,也可以用於動物,泛指打盹兒。
《紅樓夢》裏的兩個例子更加明顯:
其一:“一日,供畢早飯,因此時天氣尚長,賈珍等連日勞倦,不免在靈旁假寐。”
其二:“襲人果然伏侍他睡下,便預備下了茶水,關好了門,進裏間去照應一回,各自假寐,寶玉若有動靜,再為出來。”
這兩處都不可能是“假裝睡覺”,而是打盹兒的意思。
朱門酒肉並不臭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這兩句詩曆來都被視為封建統治階級奴役勞動人民的典型寫照,其中最顯眼的字眼當然是一個“臭”字。但是,如果把“臭”理解成發臭的臭,這句詩就變成一句不符合邏輯的詩了。
朱門,當然是指有權有錢者的大門了,隻有他們才有資格把門漆成“朱門”——大紅色的門。朱門裏麵大吃大喝,吃不完剩下的就倒到外麵,結果時間長了就變臭了。
作為對比,朱門的酒肉變臭了,可是路邊卻赫然羅列著因為凍死餓死的貧民流民的白骨。
這是一副多麽鮮明的對比啊!貧富分化,杜甫的詩句成為了一個典型的教科書式的控訴。
其實,在古漢語中,“臭”的本義卻不是發臭的臭。“臭”是一個會意字,從犬,從自(鼻),因為狗的鼻子非常靈敏,因此從狗的鼻子會意而創造了這個字。所以“臭”應該念作“嗅”,意思是聞氣味,不管什麽氣味都聞,香的臭的都聞。如果作為名詞,“臭”是氣味的總名,所有的氣味——香、臭、腥、臊——全都可以叫“臭”,此之謂“氣味之總名也”。
更有甚者,《易經》甚至說:“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如果咱倆同心同德,那麽咱倆說出來的話它的氣味就像蘭花那樣馥鬱芳香。
這個“臭”哪裏還有咱們今天以為的發臭的意思,簡直就是知己和戀愛男女之間的吹氣如蘭啊!
因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全句的意思跟普通的理解就不太一樣了——朱門裏麵的酒肉散發出綿綿不絕的香氣,朱門外麵的路上卻因為天寒地凍,凍死了無數的窮人,有的窮人死的時間長了,白骨都露出來了。
“走後門”是滑稽戲
誰都知道“走後門”是什麽意思,但是這句俗語是怎樣來的,起源於何時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這句俗語出自北宋年間的一出滑稽戲。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起用蔡京為相,蔡京開始嚴酷迫害元礻右黨人。所謂元礻右黨人是指宋哲宗元礻右年間反對變法的舊黨,以司馬光為首,包括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蔡京擬出了一個120人的龐大名單,稱作奸黨,宋徽宗親自書寫姓名,刻於石上,豎於端禮門外,史稱“元礻右黨人碑”。凡是元礻右黨人的子孫,一律不許留在京師,不許參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錄用”,而且一概不許出現和提到“元礻右”的字眼。
洪邁《夷堅誌》記載了一則《優伶箴戲》的故事。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戲,一個伶人扮作宰相,坐著宣揚朝政之美。一個僧人請求他簽署準許遊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礻右三年頒發的,立刻收繳毀掉,還讓僧人還俗。一個道士的度牒也丟了,宰相一問也是元礻右年間頒發的度牒,立刻剝掉道士的道服,讓他做平頭百姓。一個士人是元礻右五年獲得薦舉的,按照對元礻右黨人的政策,應該免掉薦舉,負責管理官員的禮部不予錄用,把他趕走了。過了一會兒,宰相家主管私家財庫的官員附在宰相的耳邊小聲說:“今天在國庫,申請相公您的料錢一千貫,沒想到撥下來的全部都是元礻右年間所鑄的錢,我來向您請示這些錢咱們到底要不要?”宰相低頭想了半天,悄悄對官員說:“從後門搬入去。”旁邊的伶人舉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著宰相的脊背就打,一邊打一邊罵道:“你做到宰相,原來也隻要錢!”
宋徽宗和諸大臣看到這裏,大家不約而同地噗哧一笑,不知道蔡京笑了沒有。如此辛辣的諷刺,在封建社會,也隻能出現在這種滑稽戲裏麵。從此之後,“走後門”就成為以權謀私的代名詞,一直流傳到現在。
淑女、美人和佳人
雖然“佳人”一詞如今在人們的口語中已不常用,但是作為“淑女”和“美人”的伴生詞,仍然有必要辨析一下它的含義。
在今人的概念中,淑女是指那種氣質優雅、性格文靜的女子,殊不知在古代,淑女根本不具備今天賦予的這些特征。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經·關雎》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直被誤解。“窈窕”大家都容易誤解為身材修長,三圍符合標準,其實“窈窕”是指文靜而美好,跟身材沒有任何關係。“淑女”是指善良的女子。古代對官員妻子的誥封有“淑人”的封號,屬三品,即是從道德上的肯定,心地善良,跟相貌同樣沒有任何關係。“好”讀作三聲,人們常常讀作四聲,意思就是它的本義——美好。“逑”讀作qiu,本來是動詞,“聚合”的意思,後來變化為名詞,意思是配偶。“好逑”的意思就是佳偶,而不是通常以為的“喜歡去追求美女”——那樣就成了好色之徒,哪裏還能稱為君子呢。
因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就是——文靜善良的女子是君子的佳偶。
在古代,淑女、美人和佳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區別,今天的人們把這三種類型一概當作美女的代名詞,誤解可謂深矣!
在古代,淑女是指道德善良的女子,君子是儒家學說中理想的人格典範,這種人格是儒家“仁”的觀念的具體落實,落實在了君子身上,君子是更富有道德的完美人格,所以淑女配君子,有道德的女子才是君子的佳偶。
美人是指形貌好看、漂亮的女子,這種女子的最大特點就是美麗,至於道德是否高尚、心地是否善良,則沒有硬性要求;英雄是體格健壯、人格力量強大、戰功赫赫的外向型人物,因此美人配英雄,僅僅需要外貌漂亮就行了。
佳人雖然也是指美人,但它和美人的最大區別在於美人主要指容貌,佳人則主要指性情和體態,因為“佳”有“善”的含義。佳人既要體貌美麗端莊,又有一定的道德要求,因此佳人常常用來指懷念的女子或者理想中的女子。古代才子配佳人,是因為才子都是文人,文人總是好高騖遠,將“美人”追到手後立馬覺得索然無味,心意又轉向了別的“美人”,覺得沒有得到的“美人”才是“佳人”。美人是世俗化的美人,佳人是理想化的美人,所以李延年才會如此對漢武帝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超凡脫俗和再難得到是“佳人”的兩大特征。
“女大十八變”、“相好”的來曆
在今天人們的口語中,“女大十八變”是形容女孩長大之後容貌的巨大變化,多用於讚美女孩越變越美,所以這句話後麵緊跟著“越變越好看”。但這個俗語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原始含義是什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女大十八變”本來是一個佛教用語。據《景德傳燈錄》記載,有一位女尼準備開堂說法,去向譚空和尚詢問,譚空和尚說:“你是女尼,女人是五障之身,不能開堂說法。”
女尼很掃興,也很女權主義,就反問道:“那龍女八歲就成佛了,又當怎講?”
譚空和尚回答道:“龍女有十八變,你倒是變一變給我看看啊!”
女尼無話可說,隻好強詞奪理:“再變也是個野狐精!”
譚空和尚哭笑不得,將女尼趕了出去。
譚空和尚所說的“龍女十八變”的故事記載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在龍宮中說法,說的是《法華經》,度化了很多條龍。智積菩薩表示懷疑,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法華經》是一部精深幽妙的佛經,聽到此經的人怎麽可能那麽快就成佛了呢?”
文殊師利菩薩回答道:“龍王有個女兒,才八歲,雖然年齡幼小,但她卻有慧根,凡是諸佛說的法她都能夠聽懂。龍女能深入禪定,通達諸法,於一刹那之間發大菩提心,辯才無礙。她慈念一切眾生,視一切眾生為赤子,功德圓滿,因此她能速成菩提。”
智積菩薩還是不相信,並拿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所受的種種磨難來比擬,話還沒說完,突然之間龍女現身在法會中,向諸菩薩頂禮之後,有位菩薩提出了和譚空和尚一模一樣的問題,即龍女是五障之身,不能成佛。龍女於是拿出一顆寶珠,獻給了佛,佛也接受了。
龍女問:“我獻寶珠,佛接受,這件事快不快?”
智積菩薩回答道:“快。”
龍女說:“以您的神力觀看我成佛,比這還快。”
說時遲那時快,龍女一刹那之間就現出男子身,立刻往南方的無垢世界,坐在寶蓮花上,即刻成佛,得到了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相”是佛顯而易見的莊嚴德相,共三十二相;“好”是佛微細隱秘難見的莊嚴德相,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合稱“相好”,這便是“相好”一詞的由來,但是和今天“相好”的意思卻大相徑庭。
龍女成佛,佛共有十八種神變,因此民間稱“龍女十八變”,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女大十八變”。
“千金”原本是男兒
在今天,家有嬌女稱為“千金”。“千金小姐”特指未婚女子,女子結婚之後,身價立馬縮水,不能再被稱為“千金”了。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古代,“千金”最早卻是指男孩兒。
“金”是古代的貨幣單位,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幣製,規定貨幣分為兩種:黃金為上幣,計量單位為“鎰”,一鎰等於二十兩或者二十四兩;銅為下幣。但是古人卻不用鎰或兩來稱呼貨幣,而是用“金”稱呼,比如“馬一匹百金”之類。漢代以一斤黃金為一金。《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的頭值一千斤黃金,可見有多貴重。後來“千金”就引申為貴重的意思,並誕生了諸如“一字千金”、“一諾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五花馬,千金裘”等等許多典故。
第一次把“千金”用來比喻人,出自《南史·謝弘微傳》。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謝月出(fěi),字敬衝,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莊的兒子。謝月出小時候非常聰明,謝莊很喜歡這個兒子,常常讓他跟隨左右,外出遊玩的時候也帶上他。謝月出十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有一次謝莊帶著他去土山遊玩,讓謝月出寫一篇命題作文,謝月出拿過筆來一氣嗬成,謝莊看了之後,不由得大喜過望。謝莊的朋友對謝莊說:“你這個兒子真是神童,將來一定發達。”謝莊撫著兒子的後背,心花怒放地說:“真吾家千金。”真是我家的千金啊!
那時南朝的宋代還沒有被齊、梁兩個朝代取代,謝月出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宋孝武帝的耳朵眼裏,有一次宋孝武帝去姑蘇(蘇州)遊玩,特意命謝莊帶上謝月出一起前往,並讓謝月出寫了一篇《洞井讚》的命題作文,謝月出隨隨便便就寫完了,宋孝武帝看完之後感歎道:“雖小,奇童也。”後來,謝月出果然成為了著名文學家,官至尚書令,“千金”這個比喻也流傳了下來,但是專指男孩兒。
到了元朝,張國賓所作《薛仁貴榮歸故裏》一劇中才把“千金”和女孩兒聯係起來:“小姐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顯然,在張國賓寫作此劇之前,民間已經改換了“千金”一詞的原始含義,而用來指稱女孩兒了,張國賓隻是在劇中使用了“千金小姐”這一稱謂而已。一直到今天,“千金”一詞的含義早已固定下來,專指未婚女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