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學文的,但是最近學習到一個對作者本意的討論。---我們首先需要把創意寫作和應用寫作分開。但是應用寫作,那就必須分析
作者的目的。你舉的這些例子都很好。聯邦黨文集可不是超然的,它的目的性極強。漢密爾頓不僅僅是經濟的天才,他太明白文書和意識形態的意義!我不敢貿然評論曆史學科寫作的原則,因為我隻是一個門外漢和旁觀者。但是我覺得但凡看看每門學科的手法曆史變化,可以學習到人類認識的演化。曆史書的寫法,我覺得到了二十世紀,一個最大的改型寫法是澳大利亞學者David Christian 的大曆史觀,就是把宇宙的演繹和大科技融入進去。其餘的,貌似都是研究和考證細節----依然是有目的的。
宗教書籍很有意思,我其實一直不能太理解那麽多的雞湯宗教書市場那麽大。大家隻要讀原著就好了呀。不過人總要有份工作,不幹這個也就得幹那個。所以寫書發行,也可以養家糊口和證明有業績吧。生產力反正過剩了。
可是佛經!怎麽那麽多!我翻了翻,感到好多好囉嗦!我覺得全部的佛經隻要兩部金剛經和心經就夠了。但是金剛經裏麵怎麽那麽多重複呢?我覺得隻要佛說就好。
有時候寫東西嘛,也是自己發飆,發泄:)不一定那麽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