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家族往事(三)曾祖父的經商理念和實踐一二
湘西山區小縣城,雖然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但是偏 僻閉塞,人口不多,過去隻有水路與外界相通,交通非常不便。 這樣的地方,若無土地,怎樣掙錢維生?有什麽 生意可做嗎?
有各種技能的手藝人,如木匠、篾匠、銀匠、彈棉花匠,印染匠。。。。可 憑自身手藝提供服務,賺點辛苦錢,換些日用必需品。
很多年間,小縣城所謂做生意的人,無非像上篇所說,向農民、山民 采購桐油、豬鬃等本地的土特產品,租船運到常德出售,再從常德 進些鹽巴、洋油、棉布等本地不出產、民眾需要的日常用品回來。可做批發,批些貨物給當地的小零售商;也做零售,細水長流,常年生意。想來,這樣的生意也做不了很大,還有競爭。人們說 酉水上遊的四川秀山(現在是重慶秀山了)也出桐油,稱為“秀油”的,質量也好。
本地還有一個說法,“小老板到常德,中老板到長沙,大老板到漢口”。不過,那個小縣城裏,那些年似乎沒有人跑過長沙、漢口,也就是跑跑常德的小商人而已。
船運去常德,從本 地出發,經由酉水水路——>沅陵,匯入沅江水路——>常德,河道 彎彎折折,水路長度不短,有些河段水流湍急,途中不少激流險灘。下行很快, 但是有危險;返程上水,很多段水路要纖夫拉船,往返需要一兩個月時間。一般商家一年也就進一、兩趟貨吧。
( 大約1870年前後)女人帶著她尚未成年的兒子逃難來到湘西山區 這個偏僻小縣城落腳。為了生存,青年到商鋪做學徒,學做“相公” 。從每天檫桌、掃地、商店開門時下門板、打烊時上門板,。。。開 始,進而,學打算盤,學記賬;學結賬、核賬、查賬;學盤貨、進貨 ,。。。
母親說,我的高祖母是小腳,在家做飯洗衣,操持家務。她信佛拜佛 ,求菩薩護佑她的兒子、G 家的獨苗。
此外,老老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管教兒子。比如,教育他多做事少說 話,絕對不要提及江西老家的事情,絕對不許參加任何幫派團體;什 麽時候都要尊敬長輩、誠實做事,以善待人,等等。母親說,當年的 曾祖父是一個非常聽母親話,非常懂事,也非常孝順的孩子,正因為 如此,他才能一輩子順風順水(或許,我母親夾帶了自己教子的意思 ?也說不定啦)。
曾祖父是一個勤勉懂事、聰明好學的青年。順利滿師後,正式做“相 公”,老板就給發工資了。攢了些本錢,他和別的老板搭夥,起步做 生意。大概是人家運一船貨,替他捎帶去幾桶桐油、帶回一些貨物這類的。
後來又不知過了多少年,他自立門戶,做的也還是那一類的生意。他 的商號是姓氏後麵,加上發音是 Liang Yi 的兩個漢字。是哪兩個字呢?不知道。聽故事的時候,從沒想要弄清楚,現在沒人可問了。
回想起來,母親一遍又一遍用湘西本地話講給我聽的這些故事,後來 我也多次給家人轉述過,都是“口述”家史。發音是確定的,漢字呢 ?現在心血來潮想用“字述”的時候,才發現似乎有點印象,似乎又 有點恍惚,暫且就用拚音代替吧。
聽母親講,曾祖父為人善良誠實,也聰明、愛動腦。做生意講究誠信 ,肯為客戶著想,與人方便。所以,他的商號在當地有些名氣,很 有競爭力,生意也比別人家做得好。
1。搭涼棚收貨,善待賣貨人
他懂得和氣生財,謙讓有禮,對人善良友好。為了讓背著桐油(或桐 子)等物品、走了很遠山路來縣城賣貨的農民稍事休息,曾祖父在自 己商店收購土特產品的地方,搭涼棚,放板凳、提供茶水、綠豆湯, 有時還提供些飯食。他總是很為別人著想,才能維持生意上的供銷和 夥伴關係恒久綿長。
2。“G Liangyi 家的秤”,“G Liangyi 家的 鬥”
曾祖父特別重視商家的“誠信”,最重要的是公買公賣。他用以進貨、賣 貨用的“秤”和“鬥”,都鐫刻著自家商店名號 “G Liangyi”,是專門請行家嚴格按精確標準訂製的。是最標準的衡器 量具,絕不弄虛作假,短斤缺兩。“G Liangyi 家的秤”,“G Liangyi 家的 鬥”,在當地有很高的聲譽。所以,他的生意比別人家的好,也就很 自然了。
我小時候在老家住的那幾年,看到八叔(曾祖父的一個孫子,父親的一個堂弟)向農民 收購桐油時所用的秤,還是當年曾祖父用過、刻著商店名號的老秤。 八叔的商店主要是賣布,也賣些其他物品。
看到過在五奶奶家保存著的、刻著商店名號的鬥。那個鬥,木製,紅木顏色,立鼓形,上半截口徑略小、 腹部口徑稍大,平底,高度大於直徑。偏下部位裝有對稱的兩個短直 手把。這個形狀,好像與其他地方多見的下大、上小、上有橫梁(提 手)的方形木鬥不大一樣。
鬥上豎刻的商號名三個字,陰字、綠漆,依然鮮亮(就是沒用心記準 那兩個字)。我曾看到過有買賣人發 生爭議的時候,還有人提出要用“G Liangyi 家的鬥”來量過,方才作罷 。可以想見,曾祖父去世 20 多年以後,他的商譽仍在民間存留,他 當年用過的鬥還是被尊為小城最標準的量具。
3。投資建油坊,廣收油桐籽
關於收購本地最重要、最大宗的產品——桐油,為方便售貨的農民,曾 祖父做了重要改革。
一向以來,當地所有商家隻收購桐油。農民采收油桐籽以後 ,得在自己家裏加工,榨出桐油,再揹到縣城出售給商家。雖然當地農民家 家都有榨油裝置,但那是用來榨取食用油,如茶油(茶樹籽油)等。 桐油非食用油,必須用另一套專榨桐油的裝置。對於一家一戶的農民 來講,相當費事。
曾祖父的改革,是改成向農民收購油桐籽。他自己投資,在大月坡西、 酉水河岸邊、一個叫黃泥巷的小碼頭附近,建了一個很大的榨桐油作坊,雇 專人操作,完成從烤籽、製餅、榨油、儲油、裝桶、。。。等一係列 動作的完整程序。農民可以賣油桐籽,不再需要自家加工,省了很多 事,所以左近很多農家紛紛揹油桐籽來賣。聽母親說,因為生意好, 曾祖父的這個榨桐油作坊日夜開工,晚間,一、兩裏路外都能聽到咚 ——咚——咚——的撞碰聲。我想,也可能有大山的回聲吧。
我第一次回老家的時候,去看過那個已廢棄二十多年、曾祖父當年的榨桐油作坊,那個油坊很大,像一個禮堂大小。裏麵有一個很大的用三合土做成的儲油槽 ,好些當年榨油裝置上用的大木頭,還有很多鐵圈(用來 製作油料餅,用於榨油)堆在那裏。70年代再回老家時,老油坊沒 了。有人告訴我,不知什麽時候老油坊被燒了,沒人去救火,“誰管呐,那火 一直燒了有半個月呢”,不知是否有些誇張。誰燒的呢,不知道。可 惜了,要不然,到如今,至少也是一個可供參觀的景點——“傳統榨 桐油作坊”。
想從網上找到一張傳統榨油裝置的不動部分,沒找到。隻找到土法榨製食用油的一張圖,與榨桐油原理一樣,裝置也相似,可以示意,但規模小得太多。移動部分(照片中沒拍出的),則是吊在大梁上的由兩人(或多人?)合力推動的粗大木撞杆。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屢經變遷,科學技術有很大發展、生產效率極大 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與人為善,和氣生財;買賣公平,誠信第一;讓利於人,共同發展, 等等,這些做人,與人相處,做生意的基本道理,卻是差得不多,亙 古不變的。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