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才剛剛一眨眼,六十歲生日和六十歲人生就已經成為過往。
去年做客獅城,今年漫遊港澳,兩次都是一模一樣,除了第一天還有點太陽的影子,其餘都是陰雨天。一雙鞋,一隻包,幾身衣服玩曡穿,整個旅程還是挺盡興的。
1. 心心念念的歐洲一直沒能成行,澳門假歐洲先抵擋一下。

2. 飛機準點抵達澳門,住進酒店不慌不忙熨了半天衣服,領導一旁不急不躁陪了半天。圖為抵達當晚在巴黎人倫敦人威尼斯人之間穿梭,圖片上的晴空是室內人造的。

3. 歐洲各國兩兩交匯處有不少紅彤彤的電話亭,男女老少都在那裏排隊凹造型。俺也沒能免俗。:)

4. 忽左忽右走走停停,去到威尼斯河邊時貢多拉已經停駛。途中頗有點感慨地對先生說,我們一不進賭場二不買東西,憑空多出好多的精力和時間,可以慢條斯理地閑聊閑逛,太賺了!先生囘說,也許別人眼裏這倆人來了賭城都不賭一盤,簡直白來了。

5.說是不買東西,結果返回酒店途中被善解人意口齒伶俐的促銷小美女輕易成功瓦解,抱回一大堆各式戰利品。回家後一次都沒正經用過,還是十幾刀一大罐的Cetaphil最是我的菜,天天用,一用一大坨,效果也蠻不錯的。

6. 第二天在澳門舊城磨磨蹭蹭逛了一整天,晚飯後回到酒店,換上唯一的花長裙,又出去逛了一圈。

7. 斜對麵的倫敦人。

8. 越夜越美麗,光影效果來說看,賭城和舊城都是如此。

9. 我和先生都挺喜歡澳門的,沒去之前以為就是另一個拉斯維加斯,其實它的博弈區比拉斯維加斯更洋氣更大手筆。相比賭城的金碧輝煌,我們更喜歡澳門舊城老街,隨便一條小巷隨便走走都很有情調。第一次去大三巴是在周末,名副其實的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10. 大三巴背麵展館外牆邊拍照的人烏泱烏泱的,聽從熱心幫忙的年輕遊人美眉的擺布,乖巧順從地拍了這組照片,張張滿意。聽老人言自然不吃虧,小朋友的話也還是可以聽的。

11. 香港歸來離澳返家頭天傍晚時分再遊大三巴。

12. 戀愛巷仰拍角度的大三巴。

13. 從大三巴拾級而下,在一家名叫Bao的小店買了一隻葡式特色的豬扒麵包。店小人多沒地兒坐,兩個人隻好跑到小街斜對麵名叫長樓斜巷的巷口站住,三下兩下碎渣直掉地把麵包給解決了。黑燈瞎火暗呼呼地瞄了一眼巷口的文字匾,心有觸動,特地把文字給拍了下來,結果回家再看,模模糊糊根本看不清楚。上網收索才搞明白從長樓到豬仔館到貧民居所再到雅景公園的前世今身來龍去脈。

14. 澳門的街名大多與歲月曆史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圖中的瘋堂斜巷之所以得名“瘋堂”,緣於曾經開設於此的麻風病醫院。這是西人在中國設立的首家傳染病醫院,和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一樣,瘋堂配得被紀念,瘋堂也應該被記得。

15. 猶記豬仔館,感恩斜瘋堂。祝福澳門!

16. 不畏嚴寒,在老舊的澳門舊城穿街過巷。

17. 也再一次證明,寒凍不怕,衣褲襪曡穿給力得很。

18. 老街到處有,澳門老街令我驚訝的獨特之處是,公車居然可以開進小巷裏。另外澳門的巷子無論多窄多舊,都有給行人留條活路。這一點最是讓先生羨慕,說在台灣有時候是拿命在走路(此處有某種程度的誇張:)

19. 親曆黃色公車穿巷而過。

20. 澳門騎士。

21. 老城小巷建築。

22. 小巷盡頭是新葡京。

23. 澳門小街,滿滿的故事感。

24. 觀前街。

25. 崗頂前地。

26. 葡國風情。

27. 春節前的議事亭前地。

28. 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的其中一條跨海大橋,旅途中我們幾乎沒拍到過一次晴空萬裏。

29. 大炮台。

30. 東望洋山。

31. 聖奧古斯丁教堂。

32. 幾乎在每一個去過的地區或國家都踩到過美食雷,味同嚼蠟,完全無法下咽,尤其是在熱鬧景點到此一遊不大可能再去的地方。但澳門是個大大的例外。因為省事省時的考量,我們沒有專門去過任何一家網紅熱門打卡店,碰上哪家是哪家。澳門菜比清淡健康的台灣菜更入味更可口也更過癮,從蘿卜牛雜到蝴蝶酥到糯米滋到榨菜肉絲麵到牛腩麵到麻辣牛展,沒有一樣拉跨,沒有一樣暴雷。

33. 台灣的湯比大陸少油清淡,同樣少油的澳門湯卻滋味醇厚餘味嫋嫋。澳門菜花生是花生,榨菜是榨菜,蔥節是蔥節,濃湯是濃湯。混在一起不含糊不可疑,食材純粹又互相影響互相撞擊互相激發互相融合。一個字,美鮮香。不是香精的香,而是食材本身有滋有味又沒被蹂躪的香。我不是美食家,說不出啥道道來,就幾句親身體驗的口水話。

34. 路邊隨便挑的一家牛雜店,蘿卜牛雜鮮美得眉毛都快掉了。兩位老板勤快隨和熱忱,說我們出門真早,澳門人喜歡晚起,他們已經算是相當早的了。

35. 咖啡人,咖啡魂,不喝咖啡沒精神。離開澳門乘船去香港的頭天晚上輾轉反側幾乎一夜未眠,四點多鍾才好不容易眯了約兩個小時。醒來後先生問會不會是喝了咖啡的緣故,這才恍然大悟!那天先生心血來潮,替平時不喝咖啡的人也給準備上了,早晚各一杯。臨睡前那杯可把人給害慘了,一夜數羊,越數越清醒,越數越亢奮,想來吸毒的詭異恍惚也不過如此吧。

旅行在外,我和先生的合體度是相當高的,但在香港,我們三度合離。
傍晚時分爬太平山看維多利亞港是我的,夜遊旺角中環追看雙層公車也是我的。故宮一開始是先生的,途中先生從故宮發來短信,說是故宮背麵風景優美,並且六十歲以上遊客可以享受半價優惠。尊老愛幼是美德,想到去年這個時候在新加坡還隻有我一個人夠資格,一眨眼就齊頭並進共襄盛舉了,立馬轉彎顛兒顛兒往故宮趕。
36. 香港故宮大門前。照片是一位夫婦同遊的大姐(或小妹)替我拍的,最初的幾張無一例外把故宮的名字給排除在框外了,最後這張終於讓大姐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先前隻顧到你人在裏麵就可以了”。惺惺相惜,眼睛老花卻又不總戴老花鏡,太能夠理解大姐了。另外出發前幾周一直思忖著瘦身減一點點肚子,結果飯沒少吃活沒多幹,反而有增無減。

37. 故宮角度望香江。

38. 繁花,香港的繁花。照片拍於抵達香港第一天。Wherever Life Plants You, Bloom with Grace。

39. 離開澳門頭晚僅有的兩個小時睡眠發揮出神奇魔力,連夜逛中環爬太平山,沒帶哆嗦的,還是獨自一人。

40. 喜歡太平山山頂廣場遊客中心的內裝潢。

41. 太平山頂邊拍邊等維多利亞夜景。

42. 夜的中環,浪漫香港。

43. 第二天晚上一個人頂風冒雨去了旺角,趴在過街天橋上看公車拍公車,臨時加碼又過隧道去了中環,輾轉逗留數小時。圖為心滿意足風雨夜歸人。

44. 地域關係,沒拍到頭掛辮子腳踩軌道電線牽引的雙層叮叮車(我們當天上午有乘),改拍全港通行的普通雙層巴士。

45. 過隧道移步中環繼續看繼續拍。

46. 鄉下人進城,幾個小時又是風又是雨的看得憨紮勁。先生發短信著急催促的時候,我正擠在擁擠地鐵上注精巴思往尖沙咀趕。:)

47. 和澳門相比,香港給我更活力更都市更快節奏的初印象。感覺香港是正兒八經上班的地方,澳門是悠哉遊哉休閑度假的地方。另外澳門見到的外國人多是東南亞一帶的,香港更多元化些。

48. 尖沙咀星光大道海濱。

49. 香港的地名很有意思。堅尼地城原來是Kennedy Town,彌敦道原來是Nathan Road,金伯利原來是Kimberley!如此這般的粵式翻譯還有很多很多。

隻是粗淺的個人感受,澳門對回歸的認同度和幸福感比較高。我們在腸粉店吃宵夜的時候,指著電視裏的美食節目問老板是不是“舌尖上的中國”。老板普通話不靈光,以為我們問他是不是中國人,著急忙慌比比劃劃非常自豪地糾正我們說:“當然是中國人!”三天裏類似的場景我們遇到過兩次,節日期間懸掛國旗燈籠在澳門也更加尋常見。
相較而言,也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個人觀感,某些範圍某些層麵某些氛圍,香港是緊繃的。回看2008汶川地震群星賑災義演血濃於水的宏大溫暖真摯場麵,還是會潸然淚下,還是會熱淚盈眶。
猶記豬仔館,感恩斜瘋堂。祝福澳門!
東方之珠,魅力香江。祝福香港!
50.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51. 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52. 月兒彎彎的海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

53. 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54.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

55.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56. 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

57. 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

58.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

59.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謝謝讀帖至此。祝福大家,祝大家春節快樂,闔家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