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結構的新問題
最近英語班放假,閑來無事的我,關注了一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中國統計年鑒,從其中的人口數據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參考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的數據,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我曾經在2021年寫過一篇博文《中國人口普查數據說明了什麽?》,在那篇文章裏我提到了目前中國人口的老年化,以及超低的人口生育率,其實人口數據裏還有個變化也非常值得關注。
那就是中國最活躍的青年人在萎縮。2010年,中國20-34歲的年輕人規模為3.25億。2022年僅為2.75億(2023年數據尚未公布),足足減少了五千萬,隻有前十二年的84.6%,整整降低了15.4%。
今年公布的2023年中國統計年鑒中有個數據顯示:2023年末中國人口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出生率為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死亡率為7.87‰;自然增長率為-1.48‰,由此產生了人口第一次下降。
以前聯合國有個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峰值,之後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通道。現在看來真是令人大跌眼鏡,中國人口規模已經在去年,迎來負增長了,其實,當一個社會年輕人的比重在萎縮的時候,人口實質性的負增長就近在眼前了。
年輕人數量的負增長,所產生的衝擊波不僅僅是標誌著整個國家步入深度老齡化,更會造成國內產能進一步過剩。
事實上,產能過剩的陰影早已籠罩在整個中國製造業身上。由於未來人口負增長已成定局,而製造能力的不斷擴張,遠遠快過消費能力的提升。年輕人口的萎縮,更加劇了產能過剩。這也是國家推出一帶一路政策的原因之一,希望通過開辟出口市場來緩解產能過剩的局麵,但當今形勢表明,國際市場並不是可以無限擴大的。
基於上述因素,國家前幾年放開了三孩政策,因為多生一個小孩對於經濟的拉動力頂得上好幾個大人,有利於消耗過剩的產能。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全國各地都大力延長產假,新增育兒假,去鼓勵生小孩的原因,但現在看來效果並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兩方麵:
一是房價高企,許多年輕人一旦貸款買房,其生活就亞曆山大,很難在沒有父母幫助下去養育下一代。 以上海為例,新婚夫妻買婚房通常都是由雙方父母湊首付,小夫妻負責還貸,每月養房的支出在收入中占的比重還是很高的。
二是受疫情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 年輕人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很低,甚至有人質疑國家連續十幾年給退休人員漲養老金,而應該給年輕人多漲一些工資,以緩解他們的壓力。客觀地說,有些年輕人看到老年人的日子過得相對安逸,想到自己每天過著亞曆山大的日子,心生嫉妒也是情有可原。
前幾天我與外甥女聊天,年紀輕輕的她開玩笑說,已經萌生退意,因為那點收入實在不能再吸引她繼續努力工作,她的一位朋友從澳洲留學後海歸,現在月收入隻有六千多,而她從高中到大學,在澳洲化掉父母的錢接近兩百萬,如果不出去讀書,把這錢放投資,每月差不多也有六千多收入了,真是得不償失。最後我外甥女說了句經典的話:錢都給你們這代人賺走了:)。
說實在話,如今這代人沒有趕上當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好年景,卻趕上了高不可攀的房價和收入的疲軟,也算是生不逢時了。
疫情期間,有個微信公眾號曾做過這樣一份調查問卷,“疫情之下,你覺得你的公司和行業未來發展如何?”,截止到那年的12月19日,有近1500人回答,15%的人覺得形勢大好,59%的人覺得慘淡度日,剩下26%選了不好說。我想,如果現在再去做同樣的調查,恐怕不樂觀的比例會更高。
由此可以看出,如今年輕人對未來收入增長預期的悲觀,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