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歸宿(zt)

來源: 2009-11-05 18:39:3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女人總是要到一定年齡,才會明白自己的歸宿是什麽。想要的男人,想要的生活,都會隨著年齡的改變而日趨成熟。不再期待惟一,不再期待完美,不再期待那些世俗的評價,更看重的是自己內心的選擇,什麽才是最合適自己的歸宿。 畢淑敏曾經有一篇《千千萬萬的丈夫》,文中說,符合我們條件的,能夠被我們接受的愛人其實世間很多很多,隻不過機緣巧合,遇到這個就是這個,也許是一個很恰當的時機讓你接受了一個男人,換一個人也是一樣。玄妙一點說這就是緣分,簡單一點說就是巧合。換一個人,未必就會生活的不好,為一個人要死要活的,並不見得這個人就是你一定不能錯過的最佳伴侶,多半都是因為個人性格的執著,和不懂放手的智慧而已。    沒有惟一。惟一是騙人的。我們不過是在合適的時候遇到了可以共度一段歲月的男人,和這個人可能有婚姻,也可能沒有,再多糾纏也是虛妄的。見得人多了,經曆的事情多了,感情的傷多了,脆弱的心也變得漸漸堅忍,越發清醒和透徹,回首經曆過的那些人和事,也許會啞然失笑,但依然無悔。    有的感情,那些表麵美好的幻想核心,是一團虛妄的灰霧在作祟。婚姻中自然天成的惟一佳侶,幾乎是不存在的。隻可惜我們都是身在此山中,往往撥不開這團迷霧,以為眼前抓得住的愛情就是生命中唯一,而我們以為天造地設的緣分,瞬間可能夭折,親疏一念之間,感情脆弱如紙。   看到一個哲學家對愛情的結構學解構: 愛情是一個整體,它包含多種要素。   生理要素:性欲。   一般心理要素:對異性體態、容貌、風度、性情、氣質等方麵的傾慕。   特殊心理要素:基於個人經曆和個人心理特征的選擇性。   文化要素:個體文明發展程度的一致和隨之而來的精神生活的和諧。   較低級的要素在日常生活中越是容易得到滿足,較高級的要素就越能發生支配作用,愛情就越完整。   如此看來,我們很多的愛情,不過是滿足了較低級的一些心理要素,卻沒有達到特殊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的和諧。在現世,人與人的接觸麵越來越多,就像穿鞋,合腳的機會越來越多,你買了一雙“天美意”覺得不錯,若穿了“ecco”立刻把“天美意”帶來的舒適感忘得幹幹淨淨,這種體驗是可以替代的。紅塵中人,對於各種誘惑在所難免,兩個人睡在一起,抱的再緊,也會是寂寞的,那種錐心的寂寞讓你想在夜裏哭。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個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終歸比沒有強,尤其是女人,那種有人牽掛哪怕是等待男人回家的幸福感是女人很貪戀的,至於精神上的幸福,這隻能靠自己——永遠如此。馬爾克斯小說中的人物說:一個男人需要兩個妻子,一個用來愛,一個用來釘扣子。那麽女人是不是可以說:一個女人需要兩個丈夫,一個用來浪漫,一個用來養家糊口?    去參加了女友的婚禮,兜兜轉轉很多年,終於回到了年輕時初戀的校園男友身邊,她很幸福的站在那個高大健碩但並不英俊也談不上瀟灑的男人身邊,回憶著初戀的情景:小時候我想,等我長大了,就可以和他談戀愛了,可是沒想到,過了二十年,經曆了很多風雨波折,而我真的嫁給了他,我想,這是命運的安排吧,我會永遠愛他。      聽得人眼淚將要掉下來,不再挑剔身邊的男人是否有外表的般配和體麵,隻要他們的心是和諧而相通的,那一定是她成熟而慎重的選擇。女人的心終是要找到一個歸宿的,年輕時的飛翔已經讓它很累很累,當她找到了那個棲息地,她就真的安靜下來,做一個守著愛巢的鳥,期待著小鳥的降臨,該是多麽的完滿而幸福。 (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