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

來源: 2009-01-28 07:22:4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當今世界,是個多元化的個性社會,各類思想盡可以憑真實的思想或包裝各占據一方舞台。但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地球上有60億人,也不可能有60億種不同的思想。
常常是,有些人把自己的經曆、對生活人性人生世界宇宙的觀察理解思考思想寫出來,就成為了思想家或哲學家,然後,芸芸眾生便崇拜追隨一個、一批或一類思想家或哲學家,因為那些思想家哲學家寫出來的東西引起了他們的共鳴。
但常常,有些思想貌似有道理,貌似是生活的總結,但仔細推敲後,你不得不懷疑它的公義性和正義性。
在網上經常看到這樣一句非常流行時髦的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不知道這句話最初出自何處何方,但我知道這句話一定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用的,是符合說話的人那時那地的實際情況的。
問題是,許多人把這句話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就象當初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一樣害人不淺。
我首先看到這句話是從那些反映婚外戀的文章中和它們的跟貼中。常常,對於那些賢惠的妻子和厚道的丈夫,被丈夫和妻子欺負甚至拋棄以後,那些人就會說上這麽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不禁要問:是嗎?
人們總說,是他(她)寵壞了她(他)----那就是說關愛、體貼、無私的一方是不對的?
他(她)隻是善良地自然而然地關愛、體貼、支持照顧對方,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丈夫),這不需要任何道理和理論,他(她)是這樣的人,他(她)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去做,去生活著。
如果他們(她們)找到的是價值觀相同的人,那麽,他們(她們)會理解彼此,相親相愛,生活會比較溫馨溫暖;但如果他們(她們)娶嫁的不是同一類人,或者說是人品不好的人,那他(她)就會利用對方欺負對方。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誰寵壞了他們(她們),是因為他們(她們)本來人品就壞。
後來,看到網上隻要有什麽有爭議性的報道,人們總會貌似公平正義地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就象朱楊事件,我們其實到現在為止都不知道當時真正發生了什麽,但這並不妨礙公眾熱烈地參與猜測議論。有擺朱理的,有說楊理的,末了,長歎一聲:“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啊!
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異議的是:朱海洋殺了楊忻,證據確鑿,這是犯罪,黑白分明,沒有任何有爭議的灰色地帶。
至於楊忻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到底對朱海洋做了什麽,我們已無從知道,也永遠不會知道了,唯一希望的是朱海洋平靜下來以後能公平地還原事件的真相。
然而,即使楊忻真的是如網上所言,是個對感情不嚴肅並會利用他人的人,這也隻是要在道德上受到譴責,我也討厭譴責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為,相信有正義感的人都會這樣做。但無論如何,沒有任何人有權利殺害她的生命。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貌似有哲理,但實際上就開脫了那些加不幸於他人的人,是在為施暴施虐者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