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治療”曲】
我的“心理治療”曲
上周末的博文又是跟時政有關的,就不貼在這裏了,有興趣的朋友請到博客上去看。
最近公司裏出了一些事讓我煩心。其實也沒什麽了不得,但問題一時沒有好的解法,一步步看吧。情緒低落之下,我自己有一個緩解的做法,就是點開youtube裏的一段錄像,去看電影《Almost Famous》(中文可譯成《幾近成名》)中,一群人在巴士上跟唱歌曲Tiny Dancer的場景。十幾年來我經常這樣 ,它成了我的“心理治療”曲——
《Almost Famous》是一部2000年上映的半自傳體影片,講述的是一名少年在1970年代美國搖滾樂盛行時期追夢與成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William 是一位敏感的15歲加州少年,他夢想成為一名音樂記者。出於偶然,他得到了為《Rolling Stone》雜誌撰稿的機會,於是他跟隨一支名為Stillwater的正處於上升期的搖滾樂隊各處巡演,在旅途中他隨時撰寫報道。這支樂隊的主唱Jeff 和吉他手Russell很快 成了William的偶像。
這部片子其實主要並不是一個關於音樂的故事,而是關於青春的記憶和成長的故事。樂隊內部的權力爭鬥和性格衝突,很快讓William感到驚愕又無所適從。Jeff 與Russell 兩人之間的張力始終牽動著整個樂隊。William逐漸發現,在看似光鮮的表麵的下麵,隱藏著複雜的人性和現實的商業運作。
在樂隊裏,William遇到了自由奔放的"Band-Aid"女孩Penny(由豆蔻年華的Kate Hudson扮演)。William欽佩她的自由與瀟灑,但也為她被掩飾的脆弱而揪心。她與Russell之間的感情糾葛,也讓William陷入情感的漩渦之中。
此外,William還試圖掙脫母親無形的掌控。母親是一位大學教授,反對流行文化和搖滾樂,尤其警惕它們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巡回演出中,母子倆保持聯係,母親的擔憂與堅持也成為William成長道路上的牽掛和阻攔。
《Almost Famous》通過一場巡回演出之旅,展現了青春的理想與幻滅,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以及一個少年自我定位的艱難過程。這真是一部好片子,超越時代,值得一看。
前麵這段合唱場景發生在經曆了一連串混亂與跌宕之後。當時Russell服了LSD致幻劑,從屋頂跳到了泳池中,事情一塌糊塗……
當樂隊的巴士開動的時候,人們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而就在這時,Elton John的Tiny Dancer緩緩響起。這首歌原本就帶有一種浪漫而又略帶憂傷的情調。隨著歌聲響起,原本極度沉默的車廂中,人們一個接一個地加入合唱,情緒由冷漠走向溫暖,關係由敵意走向和解,體現了音樂的治愈力量。
在這裏,Tiny Dancer已經不僅是電影的背景音樂,而是將影片的主題與搖滾文化的內涵綜合在一個場景中,展現了電影與音樂結合的魅力,造就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經典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