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壇綜藝會15期】秦皇島內,長城腳下 (2)
教學開始後,每人發給一張一比五萬的地形圖。當時大比例尺地形圖屬於軍事秘密,經過總參謀部有關單位批準才能拿到,用完後必須收回。老師告誡我們地形圖要保存好,千萬不可丟失,若丟了地形圖,責任追到誰頭上,輕則記大過處分,重則牢獄之災。偏偏怕什麽就來什麽,後來有一位同學在野外丟了地形圖,搞得全隊上上下下十分緊張,發動同學漫山遍野地找。好在那個地方人跡罕至,丟的東西不會被人拾走,最終尋回了地形圖,虛驚一場。現在的衛星圖片再方便不過了,比例尺可大可小,任何地形地物一覽無餘,無密可保。
地質課教學以室內和野外交替輪換的方式進行,直至一門課程結束。野外教學點一般都很遠,有的要乘一段小火車,下車後還要步行十幾華裏。地質教學實習結束前,學生要獨立完成地質填圖,也就是沿著在地形圖上畫出的線路進行實地考察和測量,根據考察的結果繪製幾條地質剖麵圖,最後再編繪出平麵地質圖。地質是一門通過觀察、描述和推斷揭示地球的曆史和內部形態的科學,比物探更不精確。在野外遇到不可抵達的險要之地,可以在比例尺允許的誤差範圍內偏離事先繪製的路線。
跑地質剖麵特別辛苦,既是體力活,又是腦力活。清晨天剛蒙蒙亮出發,帶著一軍用水壺水和飯盒裏的兩個饅頭加一塊鹹菜。整天在渺無人跡的崇山峻嶺中轉來轉去,時而四腳著地攀爬,登上製高點觀察地形;時而卷起褲腿、脫鞋,涉水過河;時而用地質錘打下岩石標本,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岩性;時而拿出羅盤測量岩麵,確定岩層產狀;時而展開地形圖定位,在筆記本上畫圖做筆記。同時還要時刻提防滑落山下,警惕毒蛇襲擊。有的地段刺草叢生,從中穿過衣褲上紮滿了刺,刺破手臂鮮血淋淋。地質包裏的岩石標本越積越多,越來越沉重。烈日高照,山穀裏沒有一絲風,如同蒸籠一般,同學們被蒸得汗雨淋漓,口幹舌燥。
一天隻有一壺水,隻能在午飯時喝半壺,下午喝剩下的半壺,不然很難堅持一天。剛開始時,有的同學在午飯前就將一壺水喝完,接下來全靠其他同學和老師的接濟才能熬過炎熱的一天。有一次,我下午五點多鍾就沒有水了,天氣還是那麽炎熱,嗓子直冒青煙、四肢無力、渾身發軟。在返回駐地的路上,昏昏沉沉誤入桃園,頓覺得此處異樣,定神一看,周圍全是黃橙橙、紅豔豔、水靈靈的仙桃,令人饞涎欲滴,特別是在饑渴難耐之時。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於是,雙手動也不敢動一下,快步退出桃園。
盡管野外工作風吹日曬雨淋,饑渴炎熱勞累,還是有調皮搗蛋的同學惡作劇拿老師開涮。一位同學在駐地撿到一塊破碎的水缸底部殘片,用地質錘打出新鮮斷麵,在野外拿給老師問是什麽岩石。老師接過來用肉眼觀察一番,不得要領,又拿出放大鏡仔細辨認,皺著眉頭左看看右看看,還是不能確定岩石名稱,再掂一掂估計一下比重,用其它岩石劃一劃看看硬度。最後說,應該是基性火成岩,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名稱。一位知情的同學說,何不建立一個新的岩石名稱,叫火成泥砂岩如何?那位始作俑者說,應該叫窯火缸底岩。老師知道是水缸殘片後哈哈大笑,爽朗的笑聲頓時將大家的疲勞驅趕到九霄雲外。
同學們覺得好玩,過幾天一位同學故伎重演,也拿一塊水缸碴問老師是什麽岩石。沒想到這次撞到槍口上了,帶隊老師是教岩石學的,他接過來看了看,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第四紀全新世晚期的火成岩,在岩石學中定名為“火成缸壇碎屑岩”。話聲剛一落音,周圍的同學一陣哄笑,一笑老師詼諧幽默,二笑這位同學有眼不識金鑲玉。
工作區的岩石以鮞狀灰岩為主,地質上解釋這裏曾經是動蕩的淺海。我們打標本時打到了一些海洋生物化石,更進一步證明這裏曾經是海洋的論斷。那幾天,我腦子裏總是縈繞著一個奇怪的想法。地質學家在陸地上找到海洋生物化石,假設這些海洋生物從來沒有變化,一直生活在水裏,從而斷定由於地殼隆起,海水退去變成了陸地。那麽生物學家會不會假定地殼沒有變化,這些生物原本就生活在陸地上,或者懸浮在成分與現在不同的空氣中,後來這些生物的器官發生了微妙的變異,從陸地或空氣中遷移到水中生活。我知道這樣的想法很荒唐,可是許多科學發現起初的想法都是違背常識的。
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