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唯美主義要素:物哀

來源: 2025-04-16 10:11:4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公司有個同事叫馬特。比我小幾歲。終於如願以償在去年娶了老婆。我說他終於是因為這家夥一直談戀愛。而且每談一個都帶來公司。這些年他沒少往亞洲飛。上海不止一次。還有印度。最多的可能是日本。而他最後結婚的對象也是個日本人。馬特有個業餘愛好就是學習日文。據說學的很好。

就像我之前在北齋的博文中說的那樣。美國人總以為我們亞洲人都是一起的。馬特開始也是這樣。他總是喜歡和我說一些他了解的亞洲的事情。他偶爾有機會買到日本的點心,也會帶一兩塊給我。他的日文好到什麽程度,我不知道。前些日子他又來跟我聊天。並在白板上寫下這個。就是下麵照片裏的日文。我當時腦子裏在想別的事情。就說拍個照片,以後再跟他探討。

昨天,又看到了梧桐網友的《源氏物語》博文。就又想起了馬特的這句日文。我跑到網上搜索。是日文詩--俳句。

梧桐網友提到“物哀”這個詞。我是第一次聽說。覺得有意思。昨天翻了一下《源氏物語》。果然讀不下去。今天又去搜了一“物哀”。搜出很多。單從字麵上看這倆字。從中文的意思看,很容易理解為物質的哀傷。好像原意就是對物質的感受。

有一篇文章很好地解釋了“物哀”。我把它link放在下麵。供自己反複閱讀之便。然後去和馬特探討一下。看他怎麽說。

文章裏說;物哀就是情感主觀接觸外界事物時,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產生的幽深玄靜的情感。

http://www.clari.vip/?p=5&a=view&r=1912

是台灣的藝術研究院吧?用繁體字。上次查到波士頓亞洲館的第一任館長--岡倉天心所著《The Book of Tea》的中文翻譯也是台灣學者翻的。我就是在他的這本書裏看到他說“花有語言"。而且看到很多人把宴會用過的花扔掉,感到傷心。源氏物語讀不下去。學點邊角知識還是可以的。免得每次被美國人問起的時候,總是說我不知道啊。

2 這個是日文版的。我讀的是網上的中文翻譯。很多年了。都忘了。波士頓美術館有個日式小院子。就叫天心園。還挺好看的。靜靜地,平時也沒遊客。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學理念,也可以說是他的世界觀,這個概念簡單地說,是"真情流露"。這個主題也在日本著作《源氏物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物哀觀

這個概念簡單地說,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感物生情,心為之所動,有所感觸,這時候自然湧出的情感,或喜悅,或憤怒,或恐懼,或悲傷,或低徊婉轉,或思戀憧憬。有這樣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類似中國話裏的"性情中人"了。

本居宣長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語》注釋書《源氏物語玉の小櫛》中,對" 物哀"這個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語中的體現,都有詳盡的闡述。用現代的話說,「物,mono」就是認識感知的對象,「哀れ,aware」,是認識感知的主體,感情的主體。「物の哀れ,mononoaware」,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時候產生的和諧的美感,優美、細膩、沉靜、直觀。(《広辭苑》)

換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觀接觸外界事物時,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產生的幽深玄靜的情感。「あはれ、aware」本來是個感歎詞,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漢語中的「嗚呼」、「啊~」。到了平安時代,這個詞不再表達激烈的情感,多用來指稱和諧沉靜的美感。

本居宣長在《紫文要領》中是這樣闡述"物の哀れ"的:

世上萬事萬物的千姿百態,我們看在眼裏,聽在耳裏,身體力行地體驗,把這萬事萬物都放到心中來品味,內心裏把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進一步說,所謂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著它的情致感觸到的東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說,看到櫻花盛開賞心悅目,知道這櫻花的賞心悅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這櫻花賞心悅目,不禁感到"這花真是賞心悅目啊",這感覺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論看到多麽賞心悅目的櫻花,都不覺得賞心悅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這樣的人,更無緣於"好賞心悅目的花呀"的感觸,這是不懂得物之哀。

總之,"物の哀れ",是"我"(主體,內在)與"物"(客體,外在)的共振和同情。這個"哀れ",あはれaware,本來沒有漢字。但是哀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觸動,後人便注上了"哀れ"。

看看本居宣長在《源氏物語玉の小櫛》中是怎麽說的:

什麽叫做懂得物哀(物の哀れ)呢?「あはれ」這個詞,本來是聽到什麽看到什麽遇到什麽時,心有所感而發出的歎息聲,用現在話講,就是「啊~」、「哦~」之類。比如賞月觀花,賞心悅目之餘,不禁發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輪明月"這樣的感歎。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漢文中的「嗚呼」讀做「ああ」也是這個道理。

感於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實不然。辭書上說:「感,動也」,就是心動。不管好事壞事,心中有所觸動,不禁發出「啊~~(あはれ)」的感歎,都是有所感。所以說,「感」字正好對應了「あはれ」這個詞。漢文中有「感鬼神」之說,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就有這句話。《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為之心動(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這樣的文章。所以我們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於外物的意思。以上是對「あはれ」這個詞的原意和轉意的考察。

「物の哀れ」也一樣。不論是什麽事情,不論遇到了什麽觸動人心的事情,知道為什麽感動而實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否則,遇到該感動的事物而心無所動,沒有感觸,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沒有情趣的人。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觸的事情,便會情動於中而不得不發。這時候若無所感觸,此人一定生性愚鈍,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後撰和歌集》紀貫之的一首和歌,其序中說「大家聚在某處簾子前(給垂簾後邊的高貴夫人)講故事,我聽到簾子後邊有女人的聲音說:"這個老頭的這張臉看起來太懂得物之哀了"。於是做歌,

歌曰:「あはれてふ言に験はなけれども言はではえこそあらぬものなれ」。

歌意是說:"雖說「ああ」「はれ」嗚呼哀哉地歎息並沒什麽實用,可是碰到觸動人心的事兒,總會情不自禁地歎息啊。"懂得物之哀的人,無論遇到什麽事情都是這樣。

美學思潮

物哀,"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學思潮,不僅深深浸透於日本文學,而且支配著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諸多層麵,《古語拾遺》從古代原初歌謠來考察,認為"啊"(あ)和"喲"(はれ)這兩個感歎詞組組合而成的。"這種感歎,最初是通過對人和自然其後發展到對人生世相即對現實的接觸--認識--感動的過程而產生的。由於"あはれ"這個感歎詞與日語漢字"哀れ"字同音,就以"哀れ"標出。

"哀"有著感歎的意味,但因為日語是曖昧的語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內容更有"同情、哀傷、悲歎、讚頌、愛憐、憐惜等諸多因素,需放入具體語境中細加揣摩品味。如《萬葉集》中上宮聖德皇子出遊竹原井之時,見龍田山死人悲傷作歌一首曰:

汝在自家中

妹子手中抱

旅途臥草枕

遊子實可憐(あはれ)(卷3-415)

這首歌唱出了對愛妻的眷顧與離別的悲苦,幽哀之情,寂寥中含蓄同情,恰如其分地將"哀"的情致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哀"將悲芳淒與同情的感情渾然為一體。而真正將單純感歎的"哀"發展到具體充實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語》的著者----紫氏部。據日本學者上樹菊子,大川芳枝的統計,《源氏物語》中出現"哀"多達1044次,出現"物哀"13次紫氏部將"哀"(あはれ)之前加上了"物"(もの),這樣就將主客觀合一了。"物"是客觀存在,"哀"是主觀情感,兩者"物心合一"其中"物"(もの)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風物,更可以為社會世象,人情百態,總之是以現實之物觸內心之"哀",大大豐富了"哀"的情感範圍。這種"物哀"之情包含著讚賞、親愛、喜愛、可憐、共鳴、同情、悲傷、憐憫、壯美、感動、失望等諸多情緒。這樣"物哀"寫盡人生世象,人間世情。值得指出的是,"物哀"並不是中國人望文生義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隻是其中一種情緒而已。葉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學思潮史》就提出久鬆潛一博士將"物哀"特質分為五大類,"一感動,二調和,三優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這五類情韻我們都能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尋見清晰的影子,而其中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掩卷之後的哀感餘緒繾綣流轉而揮之不去。

對於"物哀",葉渭渠先生認為"物哀"的思想結構是重層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個層次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包括"天下大事"的詠歎上。第三個層次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動心。"知堂先生的散文在對以上三個層麵"物"的感動書寫之下,更有"哀"之情的抒發。他或悲哀,憐憫,憤懣或愉快,親愛,同情。將"物哀"之情挖掘入至情至理之處。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