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源氏物語》第一回 桐壺

來源: 2025-04-15 08:12:1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日本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簡介

11世紀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

日文“物語”一詞,意為故事或雜談。小說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後10回為薰君的故事。

天皇桐壺是個虛擬的名字,是朱雀帝的前任。據稱作者故意模糊,以便不受太大拘束而影響她的創作。

話說桐壺帝有一愛嬪桐壺更衣,出身微寒,遭其他嬪妃妒恨,生下一子三年後鬱鬱死去。天皇考慮此子無外戚做後盾,而他偏偏長著帝王像。無論日本術士還是朝鮮術士都認為有像無命,否則扶為帝王恐遭不測,遂將其降為臣籍, 賜姓源氏。

源氏12歲時娶了第一輔相左大臣之女葵姬。

長大後16歲與長他5歲的繼母藤壺妃子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壺天皇對此子十分鍾愛,立為太子。

源氏追求各式婦女,達到狂熱程度,前後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嬸,下至民女。後來,源氏納養女紫姬為正妻。

桐壺天皇因多病讓位後,新皇朱雀帝上台,打擊政敵,排斥異己,源氏被逼離開宮廷,放逐山鄉。朱雀帝出家,冷泉登上天皇寶座後,源氏才青雲直上,掌朝廷大權,榮華絕頂。

源氏在六條院私邸驕奢淫逸。但好景不長,源氏一派內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穩,又發現最後一位夫人與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勝懊喪,審人度己,慨歎報應。

葵姬去世後,他鍾情的藤壺、紫姬等也相繼去世。源氏終於擺脫塵世,遁入空門。

薰君長大成人,對浮舟等婦女追逐的故事在後10回予以描述。此書錯綜複雜的社會人物關係,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筆下得到生動體現。全書以散文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並大量引入白居易詩句等漢詩文,可看當時中原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此書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學”的日本學者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學者仍在探討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問題。《源氏物語》是日本古代物語文學的最傑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寫實長篇小說。

故事主角:光源氏
銅壺帝二皇子,但由於其母親社會地位低下,他被貶為平民(選擇過貴族生活)。雖然他英俊、有才華,並且與眾多女性有浪漫的戀情,但他也麵臨著痛苦和孤獨。

全部內容共54回,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1. 源氏的輝煌與愛情(第 1-33 回)
    主角光源氏是桐壺天皇與地位低下的母親桐壺更衣所生的皇子。由於政治原因,他成為“源氏”,過著貴族生活。源氏光擁有美貌與才華,愛上了許多女人,但他的內心卻在不斷搖擺不定,尋找著理想的女人。將年輕的“紫姬”培養成理想的女性。他暗自想念藤壺女禦(他的繼母),與他已故的母親桐壺更衣很相似,並對她產生了禁忌的愛意,生下“皇子”。朝廷興衰,源氏公子離開京城,居住在須磨和明石。最終回到了京城,回到政治中心的位置,但卻逐漸感覺到生活中的空虛。描述了他與不同女人的愛情故事以及他的政治崛起。他與紫姬的關係尤其重要。
  2. 源氏的晚年與混亂(第34-41回)
    當光源氏達到輝煌的頂峰時,他與紫姬的關係開始產生誤解,並開始失去親人。紫姬的疾病與死亡讓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衰老和孤獨。這部分描繪了生命的輝煌與衰落,強調生命的短暫。
  3. 宇治十章(第42-54回)
    故事講述光源氏死後,主角變成光源氏的孫子薰和仁王宮以及與居住在宇治的公主(大君、中君、浮舟)之間複雜而又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薰雖然真誠,但心裏有很多煩惱,而且他的感情得不到回應。仁王宮 (Nioumiya) 魅力十足,但又善變。浮船深受兩位男子的愛戴,在經曆了許多痛苦之後,出家為尼。故事悄無聲息地結束,看似尚未完成。

第一回 桐壺

桐壺是“栽種梧桐樹的庭院”之意。本回講述源氏公子出生至16歲的故事。

《源氏物語》第一回“桐壺”主要介紹了光源氏的出生背景及其母親的身世與遭遇,為全篇奠定了基調和人物情感衝突。

今皇“桐壺帝”的後宮中,有一位地位低微卻深得帝王寵愛的妃子,因常在桐壺(即內侍所)居住,故被稱作“桐壺更衣”。她生下了光源氏,天資聰慧、容貌俊美,深得父皇喜愛。

由於其他嬪妃忌妒桐壺更衣的寵幸,尤其是中宮皇後與一班高位女官對她冷言冷語,百般刁難。宮中爭寵之苦讓桐壺更衣心中鬱結,加之體弱多病,終日愁眉不展,病痛萬分。小皇子光源氏三歲左右時,她因抑鬱成疾,終於在一深夜香消玉殞。

皇帝悲痛欲絕,夜夜在她的寢宮前徘徊,甚至召人起草挽歌,可見他對她的深情。

母親去世後,源氏便失去了最親近的依靠。皇帝雖仍疼愛他,但為避宮中風波,常將他寄養於外戚家中,由舅父等人撫養。少年源氏自幼體弱多病,卻天性聰穎、富有同情心,對母親的死耿耿於懷,也對身邊眾多女性產生了深厚的憐惜與關愛之情。

此回奠定了源氏“光”與“影”交織的人生主線:他既是被眾人追捧的“光”,也是孤獨無依的“影”。

這一回文字典雅、情感細膩,為後續源氏波瀾壯闊的愛情與仕途故事,埋下了深厚的情感伏筆。

人物介紹

桐壺更衣 —更衣是內宮女官,女禦相當於皇後,更衣次之,均侍寢。

丈夫桐壼皇:《源氏物語》中的第一位天皇,因寵愛“桐壼更衣女”而得名。

子嗣光源氏:桐壼更衣女之子,桐壼帝第二皇子《源氏物語》主人公。

母親:桐壼更衣女之母,光源氏外祖母,故按察大納言正室,擁有皇族血統;撫養光源氏,在光源氏六歲時去世。

父親:桐壼更女衣之父,光源氏外祖父,故按察大納言,開篇時已去世。

情敵弘徽殿女禦:右大臣長女,也是最早入宮侍奉桐壼皇的妃子;與桐壼皇生有第一皇子(即朱雀帝)、大公主、三公主;嫉恨桐壼更衣。

藤壺女禦:桐壺更衣死後,桐壺帝納藤壺入宮並成為天皇女禦,再皇後。

左大臣:桐壺帝的妹夫,源氏公子的嶽父。天皇之下設左、右大臣,左為正,右為次,輔佐皇上朝政。女兒葵姬是源氏公子正妻。

右大臣:桐壺帝的嶽父,弘徽殿女禦/皇太後的父親。

本回故事簡述

小皇子聰明穎悟,絕世無雙。風韻嫻雅,嫵媚含羞。嬌小玲瓏,俊秀可愛。

源於宇多天皇“外國人不得入宮”的禁令,桐壺天皇讓身邊的近臣帶著小皇子喬裝普通人打扮出宮麵見術士。日本相士和韓國相士分別看相,第一眼便大驚不已,均認為小皇子是帝王相,可是如果登基則必然受困,難免厄運。桐壺天皇賜姓6歲小皇子“源氏”,降他為臣籍,不做親王,以避免災禍。

桐壺更衣死後,天皇納相貌酷似桐壺更衣,有皇家血統的女子替代更衣,為後宮女禦,稱藤壺女禦。

藤壺女禦是前皇四公主。此處的前皇不是多宇天皇,或者上一任天皇。應該是某前皇後裔的第四個女兒,與當今皇上桐壺帝是叔伯關係,至於輩分,說不準是皇上的姑姑、堂妹、堂侄女都有可能。作者解釋道,書中的人物也有虛構,例如桐壺帝隻是以他熱愛桐壺更衣以及常駐桐壺院而作為故事人物名稱,不能完全紀實。可以說,紫式部的《源氏物語》開創了紀實小說先河,成為後人文學範例。

桐壺更衣由於出身低微,偏偏得到皇上的專寵,顯然德不配位,受眾嬪妃鄙視。而藤壺女禦身份高貴,為世人所敬仰,嬪妃們對她服服帖帖無可指責。

桐壺帝招藤壺進宮之前說“叫她入宮,我把她當作子女看待吧。”主要是年齡懸殊很大。

桐壺天皇交代11歲的藤壺與6歲的光源公子相處“你不要疏遠這孩子。你和他母親異常相似。她親近你,你不要以為無禮,多多地憐愛他吧。她母親的音容笑貌和你非常相像,他自然和你非常相像。那麽兩人作為母子,並無不相稱之處。”。

皇上常謂藤壺女禦名重天下,把她看作蓋世無雙的美人。但源氏公子的相貌,比她更加光彩煥發,豔麗動人,因此世人稱他為“光華公子”光君。藤壺女禦和源氏公子並受皇上寵愛,因此世人稱她為“昭陽妃子”。

光君12歲舉行冠禮,剪去兒時打扮總角青絲,換上成人裝束。公子天真浪漫之豐姿並未稍減,越發俊美可愛了。

皇上命左大臣執行光君加冠儀式,結果讓天皇很滿意。

皇上賜左大臣加冠之功,吟詩寓意結縭之意“童發今承親手束,合歡雙帶綰成無?”

左大臣回道“蛛絲已綰同心結,但願深紅永不消。”於是走到廳中,拜舞答謝。

左大臣的夫人是天皇的姊妹,生三子一女,女兒稱葵上,葵姬。皇太子愛慕葵姬,左大臣未許,意欲源氏。皇上玉成此事,叫她在公子加冠之夜侍寢。當晚,源氏公子赴左大臣邸宅招親。葵姬比新郎年紀略長4歲,似覺稍不相稱,左大臣心中難以為情。

按當時習俗,除天皇、皇太子以外,男子結婚一般都去女家。婚後女子仍居住娘家,男子前去住宿。適當時期後,新夫婦令居他處,或將妻子迎至丈夫邸內。

葵姬是皇上外甥女,與身為天皇舅舅的兒子通婚,典型的姑表結親。源氏公子稱葵姬為“表姐”。如若按照唐朝中原地區習俗,姑姑家女兒不能同舅舅家兒子通婚。反之,姑姑家兒子可以娶舅舅家女兒,看來日本古時沒有這個規矩。

左大臣家族加入了二皇子源氏公子,其聲勢就更加顯赫了,女兒成為當今皇上的兒媳婦。

左大臣與正夫人的大兒子,將要出場的頭中將,一個非常秀美的英俊少年。右大臣卻把鍾愛的四女兒嫁於他,對他百般重視,不亞於左大臣對源氏公子的重視。官位上,右大臣僅次於左大臣,他長女弘徽殿女禦是今皇的正宮,是皇太子的外祖父,將來可能獨攬朝綱,可現在比之左大臣則相形見絀,勢難匹敵了。

源氏公子常常被皇上宣召,不離左右,因此無暇去妻子葵姬家裏。而且葵姬雖然嬌豔可愛,左大臣掌上明珠,但總是與源氏公子不合。

此時,多情的公子移情別戀,心中一味認為藤壺女禦的美貌蓋世無雙。“我能和這樣的一個人結婚才好,她真是世間少有的美人啊。”荒唐的想法很固執,哪怕是繼母也不影響他的胡思亂想。少年人對情事專一,為這種混雜的暗戀苦不堪言。

現在的公子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意入幕麵見藤壺女禦,隻能隔簾吹笛,和著簾內的琴聲,傳達戀慕之情。

在宮中,將以前桐壺更衣所住的淑景舍作為公子的住室,以前侍候他親生母親桐壺更衣的侍女都不遣散,伺候源氏公子。外祖母的邸宅,也是母親的娘家,大加改造,成為源氏公子的二條院私邸。

大皇子是右大臣之女弘徽女禦所生,被立為皇太子,再後登基號朱雀帝。現在日本京都以北的皇陵腳下立碑“朱雀帝”供遊人參觀。

世人傳說,“光華公子”是那個朝鮮相士為欲讚揚源氏公子的美貌而取的名字。

天皇對桐壺更衣的專寵是導致她早早過世的因由。桐壺更衣的地位不高,但卻因為美貌多才而且溫柔善良得到桐壼皇的專寵。專寵是可怕的,重臣們深恐唐朝專寵之亂而動搖國本,表示擔憂。756年安史之亂期間,楊貴妃被認為以美貌迷惑天子,讓大唐衰落,引發士兵不滿,要求唐玄宗將其處死。玄宗無可奈何,最終在馬嵬驛兵變事件中賜她白綾,命其自盡。

由於她所居住的殿舍,別稱桐壼的淑景舍,故得名“桐壼更衣女”,淑景舍離天皇所居的清涼殿最遠。當她奉天皇之召而拖著長長的衣擺前往清涼殿時,必定會經過其他嬪妃的宮苑。正因為桐壼得到專寵,遭到以弘徽殿女禦為首的其她妃子一致反感,時常惡意欺負她。比如,在桐壼前往清涼殿時,這些妃子便在她要經過的地方灑上灰塵,讓她經過時弄髒衣擺;或是在大雨天時,妃子們聯合起來,故意關閉通往清涼殿之門,讓她無法與天皇相見。

桐壼皇知曉了這些情況後,便讓居住在清涼殿後麵的後涼殿的原來的桐壼搬走,把後涼殿作為桐壼更衣上殿之前的休息之所。這一舉動讓眾妃子更加嫉恨桐壼更衣,她也因此而夙夕憂愁悲歎。

詩詞部分摘錄展示大唐與日本文化之間的密切聯係

桐壺更衣臨死之前,吟道:麵臨大限悲長別,留戀蒼生歎命窮,早知今日。。。

皇上於桐壺更衣母親老太君的函件末尾, “冷露淒風夜,深宮淚滿襟。遙憐荒諸上,小草太孤零。” 荒諸指桐壺更衣,小草指小公子。

命婦對此情景,留戀不肯速去,遂吟詩道“縱然伴著秋蟲泣,哭盡長宵淚未幹。”

太君答曰“哭聲多似蟲鳴處,添得宮人淚萬行。”

第一次提及《長恨歌》畫冊,皇上晨夕披覽,前皇宇多命畫家所繪製,其中有十世紀著名詩人女歌人遠藤伊勢,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伊勢集》;紀貫之十世紀名歌人,曾與紀友剛、凡河內躬恒、壬生忠岑編撰《古今和歌集》

太君回皇上“嘉蔭凋殘風力猛,劇憐小草不勝悲。”此詩有失言之處。嘉蔭比喻已故更衣,小草比喻小皇子。“遮風的樹木以枯死,樹下的小草失卻了保護者。有無意蔑視父皇之嫌,故曰失言。”

皇上感慨“這倘若是臨邛道士探得了亡人居處而帶回來的證物鈿合金叉。。。”

《長恨歌》“願君化作鴻都客,探得香魂住處來。”

《長恨歌》描述楊貴妃“太液芙蓉未央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皇上即景口占“欲望宮牆月,啼多淚眼昏。遙憐荒邸裏,哪得見光明!”

《伊勢集.誦亭子院長恨歌屏風》“金簾珠帳不覺曉,長恨綿綿誰夢知。”

源氏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