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兒子私校麵試的經曆

來源: 2019-01-15 17:16:5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兒子N一直想上私立高中,LD和我商量,覺得孩子有這個願望,就鼓勵他吧。他要自己努力,申請,準備考試,這本身就是鍛煉。考上就去,考不上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總之沒壞處。兒子一共申請了12所學校。 之所以申請這麽多學校,是因為兒子有點小懶惰,不太願意寫作文。每個學校都要求三至五個長短文。他沒有選擇,隻好寫。寫來寫去,倒把他的寫作能力提高了。這是後話。回到麵試,兒子共有11次直接麵試的經曆。大部分是我開車帶他一個學校,一個學校的走。這個經曆無論對兒子還是我們都是終身難忘。我們見證了兒子從最初的生澀,緊張,手足無措到最後的從容,自信,成熟,不卑不亢。讓我們做父母由衷為孩子自豪,也真正感到結果真的不重要,過程才是最難忘的。 麵試感覺好的,兒子會興奮不已,滔滔不絕,完完整整地把麵試經過說一遍。效果不好的,兒子便不太做聲,上車倒頭便睡,再也不提。 到後來他學會了提前做功課,了解他要去麵試學校的基本情況。把他喜歡的寫下來, 比如哪個老師,喜歡的學科,有什麽競賽,哪個特殊的教學模式等等。而且他也能在麵試中采取主動,提出很多問題。

現在我把這其中的一段盡可能真實地記錄下來,留給未來的回憶,也願意與朋友們分享。(有的地方標點符號用的不準,見諒!)

兒子最長的一次麵試持續了75分鍾。我和LD在外麵等著,不知發生了什麽。看著其他孩子早就陸續出來了,心裏不免著急。這時候兒子出來了,興高采烈的,衝著爸爸伸出大拇指說:“我覺得我做的很好,那個人真的非常喜歡我!” 還沒有來得及問什麽,就輪到我去見招生官了。

招生官是個老頭,在這所學校已工作26年了。 他看上去比兒子還激動。在我們彼此介紹,坐下後,他迫不及待地對我說:“我不敢相信今天在這麽多的麵試後,我能和N有這麽美好的談話!看看這是我的記錄!” 他翻著手裏的筆錄,“五頁!“ 我不敢相信他隻有十四歲!我覺得我在和一個大學生在談話。”

“這是我的問題: 說一說你父母在哪些方麵對你的影響?哪一位比較多?你聽聽N是怎麽回答的。 他說我的父母對我的影響都很大。我爸爸主要是在身體健康,做人做事方麵影響我,爸爸監督我的運動,讓我鍛煉,確保我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媽媽管我的飲食,學習。媽媽在家的時間比較多,影響更多些。我覺得在我的生活裏,媽媽一直在和我一起堆雪球。我們把雪球從一個坡推到下一個坡,雪球越滾越大。現在我可以自己推著雪球往前走了。“

“聽聽,這是下一個問題: 你的老師有沒有對你不公平的時候?你是怎麽做的?”

N說: 有!五年級的時候Ms. G 把全學年最煩人的學生Alex安排和我坐一起。 Alex 曾經把我們四年級的老師氣哭過。沒人願意和他坐一起。我非常生氣,就去和Ms. G說憑什麽讓我和他坐一起,這很不公平! Ms. G說:“N, 我是故意這樣安排的。我希望Alex能有一個好的榜樣,我相信你能對付他!“

N說: “聽完老師的話,我感到一種責任和信任。從那之後我似乎不那麽討厭Alex了。他以前做的很煩人的事情也沒有那麽糟糕了。我們後來還成了朋友,當然不是最好的朋友。我很感激Ms. G。 她教我很多,還專門為我買了很多書。 是她鼓勵我申請私校的。“

“你看看,N回答的多好啊!你知道這件事嗎?” 招生官說。我說我不知道。我知道Ms. G,也知道她很鼓勵N的。我如實回答。心裏覺得對兒子了解的太少了。但很是為兒子高興。

"我的下個問題是: 你在學校裏學習很好,一定有同學要借你的作業。你怎麽辦?”

這是N的回答: “有,而且很多。 我是7年級轉到這所學校的。很希望有朋友。如果我幫他,我就會有很多朋友。 可是我借給他一次,他就會再跟我借第二次。 如果我不借給他,我就失去了一個朋友。我是這樣做的。我對他說我來教你吧!從這個同學開始,我成立了課後作業幫助熱線。教他們如何思考,但不會給出答案。這個同學得到了他的第一個B+。他非常驕傲,他的媽媽特地給我打電話謝謝我。 中國有一個成語,授之於魚,不如授之與漁。 我教會了很多同學,也收獲了友誼。8年級時我已最高票數當選為學生會主席。"

"N居然引用了中國的成語!他回答的太好了!” 招生官毫不掩飾他的喜悅!我也沒想到兒子回答得這麽棒。

回家的路上我問兒子招生官提問時你是怎麽想的,為什麽那麽回答呢?以後應該怎麽準備這類麵試呢,兒子說:“媽媽,不同的招生官有不同的問題。沒有辦法準備。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 要有激情,要誠實!”

最終錄取結果下來了, 四所接受,四所候補,四所被拒,和他自己想象的一樣。 

注:兒子今年要上大學了。這些往事他已沒有記憶,早已翻篇,準備下一段的旅程。作為和他一起走過那段時光的母親,仍然是依依不舍,想把那些零散的記憶穿起來,連成串,填充他人生的一段回憶。
 
有請待讀我的下一篇: 兒子私校的經曆 - 遭遇滑鐵盧, 全軍覆沒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