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是君子之爭, 不妨再說點管見吧:黨爭一步步毀掉了第三種力量和江湖力量。劉讓我看到了一點第三種力量 。

來源: 2017-07-15 20:23:0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即使在皇權時代,這第三種力量還是存在的。皇權和與之抗衡的相權以外,朝廷有不黨的清流,地方有鄉紳和江湖。 

國民黨時期,不是所有的高官都是黨員的。 我的外祖父是國民黨海軍的一個支隊司令,直接歸沈鴻烈上將領導。轉業後在招商局開遠洋大輪, 後來去了台灣。我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發現他連普通黨員都不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力量支撐,要標榜清高不入黨。

國共抗爭時,第三種力量的黨派可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是社會的名流們組成,包括民盟靈魂人物章伯鈞。他才是毛當年要反右的最大導火索和目標。

隻要革命, 就得組黨,黨在我看是個才出昆侖便不清“ 的東西! (嗨, 這個帖子有詩了)。所以我今天是個堅定的反革命 再有啥革命,就算僥幸成功了,還不是一蟹不如一蟹。

我讚賞劉(或至少部分讚賞他), 某種原因是他似乎代表我心中的第三種力量。既不和“朝廷”妥協,也不摻和與海外的所謂民運。他是孤獨的。他從89以後的行為是有操守的。這個操守可不是他的”憤青“時代的”被殖民主義“的思想支撐的吧,是他血管裏流著的華夏民族的血。

嗚呼,斯人已逝。一個曆史階段也就結束了。我們 “莫以功成衡短長(這句詩可是我自己的偶)吧。

今後的出路在哪?也許今後經濟的發展會導致經濟結構的變化,新的中產階級中慢慢形成新的第三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