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比較靜源先生的秦箏與李商隱的錦瑟 (四)

再看在句子結構方麵下麵這兩個對仗有什麽特點:

東都故夏難排怨,北國新春易悚驚。

對鏡長歌容貌改,修心早覺廟堂輕。

明顯的特點就是這幾個句子在邏輯意義上的主體就是主題句中的主體,也就是說“難排怨”、“易悚驚”、“長歌” 和“早覺 ”這幾個宣稱或稱謂的主體都是主題句的主體秦箏。從句子結構上看,這樣的句式顯得單調。從藝術構思上看,這種表達的策略用當代批評的術語說就是呈現,即主體自己向讀者報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內容。呈現一般用於政治和日常工作中,除了作者本人的權威意思之外,沒有更多的解讀或者正麵意義爭鳴的空間。因此采用呈現這個策略寫作的作品,一般不被認為是嚴格的文學作品。於是我們到此可以看出再現與呈現的區別。再現一般是主體通過另一主體表達思想和感情,所以可以有內容豐富的解讀空間。呈現是主體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呈現適合於談話,作報告等正式場合;而再現是藝術的策略甚至是文化建設的戰略。

從整體戰略上看,再現是一個宏大又複雜的思維結構,既包括句式、詞法和認知等深層結構,也包括修辭、意象和審美意識等深層結構。這個術語最近才被當代文學批評反複強調,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在這個專有名詞出現之前很久,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中早就存在此專有名詞所指代的現象:  即主體通過象征或其它修辭手段用另一主體表達思想和情感。在一首詩歌中全篇使用再現也許是偶然,在多篇詩歌甚至在一整部長篇著作中采用連綿又相互關聯的再現不斷變換場景、人物、情節、思想和情感就很不容易,很難做到。不過,這也是當代理論對文學作品的期望和要求。不過,即使按此標準,李商隱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大藝術家,因為他不僅這篇無題中,也在其它的無題律詩和吟詠客觀參照物的詩歌中也采用了再現這個藝術策略。不過,這不是我要在此討論的內容。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五)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