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無題》賞五絕 (29)
行到楚江岸,蒼茫人正迷。
隻如秦塞遠,格磔鷓鴣啼。
隻如秦塞遠,格磔鷓鴣啼。
江船在古楚國境內繼續前行,眼前江岸變得廣闊而模糊起來,讓人分辨不清。這就是此詩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色。第三四句詩人筆觸轉到“秦塞”和“鷓鴣”上。那麽為什麽錢珝要特別選用這兩種物象,他要表達何種思想感情呢?“秦塞”指秦朝所修的四個要塞:即東有函穀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我們知道錢珝先是被貶出長安,自襄陽乘船出發,自然他現在所處的位置隻是在秦塞武關之東南麵,即今天陝西省丹鳳縣以南。羈旅於不遠的秦塞外,家仍在長安城內,天地悠悠,江岸迷茫,思鄉惆悵之情自起,故他寫道:隻是到了秦塞外那麽遠,就聽到了鷓鴣的鳴叫。那麽,詩人在結句中提到鷓鴣有何特別的構思呢?“格磔”;鳥鳴聲。此種用法,在錢珝之前,唐朝李群玉(公元808~862)《九子坡聞鷓鴣》詩:“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輈硌磔聲。” 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它不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而是一種鄉愁,離愁的象征。如前麵所舉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和“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行文至此,我們一下就明白錢珝選用於“秦塞”和“鷓鴣”乃是為了表達他心中思念離愁。南朝人鍾嶸在《詩品》中提到詩歌應著眼於“指事造形,窮情寫物”。“造形”目的在於“指事”,“寫物”是為了“窮情”,也就是詩歌必須以形象來反映生活,自然和思想感情。錢珝在此詩的首二句以蒼茫的江岸烘托離愁氣氛。轉結兩句又以秦塞連想及長安,以空曠中鷓鴣啼聲代替深思念之情。特別是轉結句一“隻”字,使全詩讀後蘊結味長,即才離家不遠,隻是到了秦塞外那麽遠,就如此思念,那麽,此去經年,又當如何。。。。。。可謂構思精巧,運筆婉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