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的“氣象”個人體會
今天很忙,回家登壇看到喜大普奔兄引用王國維評李白之作曰:“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白九兄有疑問,遂引來各位詩友的討論,見仁見智,頗多闡發。茲就個人體會,拋磚一二以引玉。
我非常同意喜兄所言氣象即“古拙,宏偉”之謂,也同沁文兄一樣認為漢代四百年,二十四帝,國家政治經濟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其陵闕之宏偉,墓製的規模自非周秦可比,亦非唐宋可及。因此,李白以“漢家陵闕”入詞是有考量的。
個人認為“氣象”二字用於寫詩和讀書,至關重要。審其意,有“空闊高古,蒼涼悲壯”之感,二字相輔相成,即“氣由象生,象以達氣”。二者之中,“象”是基礎,唯此“象”在,方有“氣“生。試想如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之“象”,何來這高古蒼涼之氣感。這是“氣”由“象”生。但作為詩人,遠眺此“象”的結果而心動於此“氣”,必有所感而見之於筆墨。而見之筆墨比借助於“象”,這就是一個“起興”創作的過程。李白以他獨特的觀察能力和著力的筆觸,選取了“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之“象”向讀者傳達這"高古蒼涼"之氣。這就是“象”以達“氣”。讀到此句時,不管懂詩詞和不懂詩詞者,都會或多或少,隱約或強烈地感受此氣。
實際上,個人認為李白此種手法也並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建安文學的奠基者曹操的觀滄海 / 碣石篇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已有類似氣象的描述。至於杜牧《登樂遊原》也模仿李白將高古蒼涼“氣象”推到極致。特引此詩作結,不正之處,請各位詩友指正。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