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迷失

來源: fly_bird 2021-01-22 11:49:4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89 bytes)

長期以來,教科書告訴我們西方文明之所以後來居上,是因為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學革命等,解放了人類思想。

實際上,這種說法不錯也不全對。

中古世紀,羅馬教皇高高在上,統治各方,統攬聖經解釋權,曲解聖經。普通民眾大多不識字,連皇帝也常常是文盲,手頭也沒有本聖經,就是有也讀不了啊。人們一直要到馬丁路德翻譯了聖經,和發動了宗教改革後才有機會閱讀聖經。話說那時的修道院起到了大學的作用,收集各種書籍,肩負起教育大眾的責任。後來的英國教會更是在星期天開課幫助普通民眾識字閱讀,是今天教會主日學的雛形。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會注重聖經神啟,不重視人類的理性,宗教變得神秘莫測。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引進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的學說,借助理性工具把神學係統化。由於阿奎那的提倡,世界及人在世上的地位已較前顯要了,人的理性也得到了尊重。

既然人人生而具有理性,那麽是誰賦予人理性呢?上帝用泥土造人,然後給人的鼻孔吹了一口氣,人從此成了有靈的活人,具備了上帝的“形象和樣式”(即屬性)。因為上帝具備公義、良善、聖潔、憐憫、慈愛、理性、情感、意誌等屬性,因此人也具有這些屬性。上帝的屬性包括很多方麵,這些屬性各不相同,但完美地統一在一起,不會使其中一個屬性(如理性)高於其他屬性,因此上帝的道是中道、正道,是真理本身。

然而,宗教改革試圖回歸上帝以使人獲得真正的理性,同時期的啟蒙運動則是拋開上帝,高揚人的理性,最後直接把理性當成上帝了。

結果,人的理性被過度的高舉,人本主義漸漸取代了神本。文藝複興全盛時期和啟蒙運動的時代,人是意氣風發的,認為可以通過理性認識一切。然而,很快,人們發現了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隨後康德劃定了理性的界限,人們變得絕望悲觀。實際上,早在文藝複興時期,一些先賢比如達?芬奇等人就已經看到了人本主義的末路,因此,最終轉回了信仰。

可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人們在失去了信仰的迷途中一路狂奔,到了當代,人們反倒隻是相信各種怪力亂神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