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人生,警示後人 — 讀《張國燾傳》

來源: 北美原野 2021-01-22 07:08:5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69 bytes)

在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進程中,有無數曆史的人物和事件像深邃夜空裏的群星閃爍在珍貴的曆史文獻中,照亮過去,警示後人。

最近終於如願以償讀了盼望已久的《張國燾傳》(2018年由天地出版社出版),深思、感慨,思緒萬千。

張國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創建人之一,是李大釗的得力助手,他1897年11月14日(農曆十月二十日)出生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栗區金山鄉山明村,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如果這位老人現在還健在,現在應該是124歲了。

《張國燾傳》無疑再次證明了這位曾經的熱血青年在新中國建立的各個階段包括新民主主義,國共合作,抗日戰爭等時期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詳實地記錄了他跌宕起伏,坎坷曲折的人生軌跡。

和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1897年出生的張國燾,其少年時代正是中西文化碰撞、新舊思想交織,社會發生重大變遷的時代。他領略了革命黨的風采,接觸了新式文化的啟蒙,也產生了對封建傳統的叛逆心理。

1916年,張國燾考入北京大學,恰逢校長蔡元培廣納天下英才,在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影響下,他開始了嶄新的人生追求。

1918年5月的反日請願,成為張國燾登上政治舞台的預演;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在組織遊行、上街講演、被捕和營救被捕者的經曆中,他迅速成長為學生領袖;1920年,在南陳(陳獨秀)北李(李大釗)相約建黨之際,張國燾來往於上海、北京之間,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並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張國燾的成就與輝煌在於:在“五四”運動時期,他是學生領袖之一;在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他是北京共產黨小組創建者之一,是李大釗的得力助手;在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他是主持會議的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公開指導工人運動的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中,他是第一任領導人;在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大會上,他是中國代表團團長,也是中共領導人中唯一獲得列寧接見殊榮的人;在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大罷工”中,他是直接領導者;在轟轟烈烈的五卅運動中,他積極參與了領導工作;在大革命失敗前後,他受任於危難之時,接替陳獨秀成為中共臨時常委負責人;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八一南昌起義中,他是主要領導人之一;在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後,他成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副團長;1931年初,張國燾從蘇聯回國後,擔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後又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在反抗蔣介石國民黨的鬥爭中,他帶領紅軍擴大了鄂豫皖根據地,開創了川陝根據地;為了策應中央紅軍,他率軍深入四川腹地開辟了新的戰場。可謂指點江山,可歌可泣,他的人生奮鬥伴隨著“數風流人物,還看國燾”的豪邁。

然而在1924年,他突然被北洋軍閥政府逮捕,在敵人的刑訊逼供下居然出賣了李大釗等人,這間接導致了李大釗1927年被敵人殺害;在鄂豫皖和川陝根據地,他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徐向前任總指揮)因為執行了錯誤的“肅反”政策,製造了許多冤假錯案,在隻有15000人的紅四方麵軍隊伍中就有六千人被殺, 駭人聽聞;在主力紅軍一、四方麵軍會合後,他在一係列問題上與中央產生了歧見,最後犯下了“另立中央”的重大錯誤,導致了在長征途中軍事行動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極大被動。

在到達陝北之後,由於他深知自己問題之大之多,但不願意公開承認並改正自己的錯誤,經過一輪又一輪激烈而艱難的思想鬥爭,終於在1938年4月4日,趁被派去到黃帝陵祭祖的機會。他離開了陝北,離開了他與之共生死18年的中國共產黨,踏上了政治上一落千丈的不歸之路。

其實,在中央組織對張國燾的錯誤開展批評和糾正的過程中,他已表示,“陝甘寧邊區如今就像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他在離開並不打算再回延安後給毛澤東和洛甫稱兄道弟地發了一封電報:

毛、洛
弟於今晚抵漢,不告而去,歉甚。希望能在漢派些工作。
國燾

中央當即也電給張國燾希望他能回來團結一致抗日救亡:

國燾同誌:
我兄去後,甚以為念。當此民族危機,我黨內部尤應團結一致,為全黨全民模範,方能團結全國,挽救危亡。我兄愛黨愛國,當能明察及此,政府工作重要,尚望早日歸來,不勝企盼。
弟毛澤東、洛甫、康生、陳雲、劉少奇

盡管當時周恩來還委派李克農等革命同誌緊鑼密鼓乘火車前往見到張國燾並代表組織做了大量而細致的工作,最後還是沒有挽留住“厭倦了政治,曾經想回家種地”的張國燾。

在勸阻無望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於1938年4月18日作出《關於開除張國燾黨籍的決定》,同年9月,共產國際執委會批準了中央的決定。

張國燾最後投奔到蔣介石國民黨的懷抱。一個人的命運由此徹底改變。

和黨組織飛道揚鑣後,起初張國燾也想做一番事業以便在國民黨內站穩腳跟。蔣介石也對利用他來進行反共活動充滿期望並授予其中將軍銜。張國燾歸軍統局的戴笠使喚,事實並非他想象的那樣簡單,他所有努力籌劃的計謀都沒有得到較好的實現,由此遭到冷落。後來他靠朱家驊推薦當上國民參政會第二屆參政員,一個無所作為的閑差。

屢屢不得誌的張國燾,在1946年靠同鄉熊式輝推薦當上善後救濟總署江西分署署長,本來想在這個差事上大顯身手的張國燾,卻因當時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是他當年在鄂豫皖時期的手下敗將,處處與他為敵,他不得不辭職回到上海。

1948年6月解放戰爭時期,張國燾曾拚湊班子辦起反共的《創進》刊物,但時運不濟,曇花一現,11月中旬,不得不停刊並帶領全家隨國民黨撤退到了台北。

不斷被冷落和擠兌的張國燾,1949年冬攜全家到香港。

朝鮮戰爭爆發後,戎馬半生的張國燾本想借機炒黃金賺錢,可惜賠得一幹二淨。他還參加了所謂第三勢力“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幹了不久卻“金盆洗手”了。

20世紀50年代初,張國燾曾有回大陸的打算,但終未成行;1953年國際反華浪凶猛,美國中央情報局找到張國燾,向他了解有關中國黨政領導人的情況;1961年前後,張國燾應美國堪薩斯大學邀請開始寫回憶錄,曆時四年寫就《我的回憶》共三冊,約一百萬字;1968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人員與兩個美國專家找到張國燾,就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有關問題對他進行了訪談。之後,張國燾同妻子楊子烈很快就離開香港,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和大兒子張海威團聚和孫子孫女們享受天倫之樂。

張國燾和楊子烈一生育有三個兒子。此時,張國燾的大兒子張海威在多倫多研究數學,三兒子張渝川在多倫多當工程師,二兒子張湘楚則遠在紐約當醫生。

1976年,張國燾突然中風,右半身癱瘓,妻子楊子烈腿有殘疾,無力照料,張國燾便住進了加拿大政府免費提供的老人病院。

1979年12月3日,病痛中的張國燾在異國他鄉—加拿大的淒風冷雨中安詳地駕鶴西歸,終年82歲。

老人被安葬在多倫多東北方向30公裏的士嘉堡區鬆山園公墓裏。

一個不一樣的風雨人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在四川巴中市南郊的南龕風景區,張國燾的雕塑,豎立著川陝蘇區將帥們的碑林。碑林中,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李先念的塑像,均向北而立。唯有張國燾雕塑與他們相向而立,麵向南方,印證了其1935年私自率兵南下另立“中央”的曆史。在張國燾的塑像基座上,刻著這樣一副對聯:

國破家亡挺身立黨,有始卻無終,已辯忠奸留史冊
濤驚浪駭分道揚鑣,將功難補過,非憑成敗論英雄

這副對聯難道不是張國燾先生一生的濃縮寫照嗎?

時代的潮流總是義無反顧地滾滾向前,而曆史的天空所擁抱的星辰大海賦予我們閱之不盡的多彩畫麵,令人沉思,使人感悟。

《張國燾傳》就是大海裏泛著星光的一朵細小的浪花。

一位草根奮鬥的一生,一個時代前進的縮影。在風調雨順的和平年代,在“公子王孫把扇搖”的拚爹時代漸行漸遠的今天,倘若張國燾前輩能再活一次,他會選擇做什麽呢?

(1/21/2021  Oakvill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