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律詩的修改

來源: 菲沙河星光 2020-01-21 14:45: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844 bytes)

再談律詩的修改

作者:菲沙河星光

 

昨天談到了趙忠祥趙老的詩作。趙老作為玩票性質寫手沒有學好平仄是可以原諒的,不要像網上許多人罵聲一片。要罵也罵一些級別高的--玩笑。我不喜歡罵人,我喜歡分析現像。今天就來分析一下當代大名鼎鼎的散文大師餘秋雨先生的一首詩:

 

本為望海築此樓,

豈料遠近皆望樓;

風晨雨夕獨登臨,

方知何處是泰州。

 

這首詩是餘先生為泰州新建的望海樓而作的賦中的壓軸詩。不可謂不重要。可是你讀一下這首詩就知道它就是一首打油詩。作為他這樣的專業寫手,寫打油詩怎麽也不應該在以文字優美而著稱的散文裏出現吧。而且還在壓軸位置出現。這就是引起這篇議論的原由,

 

是他不喜歡唐詩嗎?不是。對唐詩他說過的:

 

“唐詩,乃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第一文化標誌。”

 

是他不懂平仄嗎?不是。他在散文《夜雨詩意》中這樣說過自己:

 

“早年為了學寫古詩,曾買過一部線裝本的《詩韻合壁》,一函共6冊,字體很小,內容很多。”

 

他早年學了古詩,他後來不可能不學唐詩,況且他對唐詩熱愛到稱其為第一文化標誌。

 

是他的中文詞匯量不夠大嗎?更不可能。以我的詞匯量都可以把它改得更好一點,不信我改給你看:

 

本為望海築斯樓,

豈料周遭皆望樓。

雨暮風晨獨步上,

方知何處是泰州。

 

是不是更像唐詩?實際上如果不是地名泰州的“泰”字不合律以外,它就是一首七絕。關鍵是它所表達的內涵和外延與原文一模一樣。如果對此要求稍寬一點點,下麵這個就是十足的七絕:

 

本為望海築斯樓,

豈料周遭皆望樓。

雨暮風晨獨步上,

泰州一覽景全收。

 

有人說打油詩也有好的。但我要說打油詩也要盡量講就點平仄為好。你看莎翁的十四行詩,它對重音的講就不亞於唐詩對平仄的要求。可見平仄不是形式上的人為規定,而是音樂美學的客觀存在,不然為啥東西方都不約而同地出現?

 

不僅唐詩對平仄有要求,早年的戲曲歌詞都是盡量合平仄的。如果說有不合平仄之處,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比如遇到地名人名等。餘先生還是戲曲科班出身,不會不知。

 

李白的詩因為地名或因為大氣勢的需要常有不合平仄的句子,或叫拗句,但是經曆代文人的推敲後都說沒有改進的餘地,說明他的詩已是最優安排。這種情況叫合理拗句。

 

為什麽餘大師要寫不合轍的打油詩?

 

以上隻作開放性分析,提出疑問。答案不知到,要問餘大師。

 

 

附:望海樓新記

 丙戌秋日 餘秋雨記於京城

 

泰州望海樓初建於南宋紹定二年,距今恰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連出三聲,必含天意。此樓屢毀屢起,大多毀於兵火而起於盛世。相傳康熙年間重起之時,始則大雨雷鳴,繼則晴空鶴翔,民眾驚視此象,以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樓。最近之毀在抗戰初期,亦為戰火之禍也。可見此樓命運,實乃中華民族興衰之表征。值此故國盛世重開,泰州百業興隆,望海樓豈有不重起之理?

泰州之有望海樓,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誌存高遠,徘徊泥途而心在滄海,築斯樓也,可時時登高,俯視遐邇,以極目暢懷。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鄭板橋、柳敬亭、梅蘭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陸遊、範仲淹、歐陽修、嶽飛、孔尚任。更有袈裟如雲,佛號盈耳,高僧大德,不絕於道。雙雙布履,層層石階,天也愈高,地也愈廣,此地何地?曰中華文化一處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決定重建望海樓。建築採宋代形製,且又壯其規模,優其材料,精其工藝,以吞吐古郡風範,盛世氣韻。清人詠望海樓詩雲:“忍見荊榛老夕陽”,“建樓一夕萬戶忙。”今荊榛已除,夕陽未老,新樓既成,萬戶更忙。忙於登臨,忙於接待,忙於懷古,忙於暢想。正可謂:本為望海築此樓,豈料遠近皆望樓;風晨雨夕獨登臨,方知何處是泰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