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花江上豐滿發電廠憶舊之六-上山遇麅

來源: 2025-11-07 02:56:2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一九六零年某個星期日的上午,春風拂麵陽光燦爛,我和同室住的青年工人劉天石一同上豐滿東山去玩。東山上樹林茂密,有大片的鬆樹林,還有許多其他的針葉樹和闊葉樹。從山腳下的海拔200米到山頂的海拔960米,高差有760米。相當於要登上250層高樓。我們沿小徑上山,走過灌木叢,穿越鬆樹林,越走越高。回望大壩和鬆花江,越來越低越小。經過約一小時的跋涉,大約到達海拔700米的高度時,在我們累得氣喘籲籲的時候,一片密林邊的高草中,驀然看見靜臥著一匹大動物。這可把我們嚇壞了。如果是一隻老虎,我們就很難脫身逃掉。但沒有聽說過東山有虎,再者它並沒有絲毫動彈。我們壯大膽子趨前幾步,才發現這是一隻已經死去的“鹿”。滿身毛呈黃色,體長約一米多,頭上有兩支不大長的犄角。看來它剛死不久,身子還是軟的。

    怎麽辦?我們知道山下不遠有一個國營鬆花湖鹿場。它一定是從那裏跑出來的,我們應把它送回鹿場。於是兩人把它抬起向山下走。但是走不多遠就抬不動了,因為這鹿足有四、五十斤重,山路又不好走。我們撿來幾個較大的斷樹杈,上麵有許多支杈和葉子,疊在一起就成為了一具簡易臨時爬犁。把鹿放在上麵再拉著樹杈順著坡向山下走,鹿身既不直接觸地麵免被磨損,我們也省力多了。

到了山下一處村落,小商店裏有電話。我們打電話給鬆花湖鹿場,對方回答說沒有圏鹿走失,撿到的動物你們自己處理吧。圍觀的老鄉說,你們拖來的不是家鹿,是野生動物麅子,它尾部的一團白毛就是區別於鹿的明顯標誌。又有人翻轉麅身查看,發現喉頸處有深深的勒痕,說明是被獵人設下的圈套所套住,雖經拚命掙紮逃脫,但最後因傷重力竭而亡。我們發現時它剛死不久。圍觀者向我們討要這頭麅子,我們因上繳無門,自己又無法處理,索性就把麅子送給了老鄉們。這在當時食物匱乏的情況下,對他們是一筆不小的意外補助,因此他們高高興興地把麅子抬走了。

後來我們知道,麅子(學名Capreolus pygargus),又稱“白臀鹿”,是我國北方常見的野生鹿科草食動物之一。麅子的體長約 1.1–1.3 米,體重20–40千克。雄麅頭上生有短小的三叉角,每年春天重新生長,秋季脫落。它比梅花鹿小巧,卻比鹿科動物麂子更修長。麅的犄角類似鹿茸,有珍貴的藥用價值。麅皮柔軟,可以製革做成皮衣、皮帽。麅肉是一種美味食物,在營養上與其它鹿肉相似,相比牛羊肉具有更高的營養優勢,它肉質細嫩,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有補益氣血、溫補腎陽的功效。

過了幾天,我和老工人一同幹活中間休息時,談起了星期日上山遇到麅子的經曆。一位老工人帶著民間對自然動物的敬意說,麅子可是“東北神獸”啊!,為什麽稱作神獸呢?它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林中,身姿矯健,行動如風,是最靈巧的野生獸類之一,被視為“林中精靈”或“山神的信使”。麅子的食物極為廣泛:春夏喜食嫩草、野花、樹葉;秋冬則轉向樹皮、灌木枝條,甚至啃食幹草,在生態係統中扮演著“林緣修剪者”的角色,調節植被結構,促進新芽生長。麅子在林間閃過,一抹白影,既輕盈又神秘,獵人常說:“麅子一閃,神氣一現。”。“東北神獸”其實是一種帶著生態尊重的昵稱,是東北人對麅子頑強、靈巧、而又“有靈氣”的讚美。

另一位老工人說:麅子又被戲稱為“傻麅子”麅子在遇到陌生聲音時,不像鹿那樣立刻逃跑,而是常常一愣,豎起耳朵,歪著頭看一會兒。獵人說它“傻站著”,於是得名“傻麅子”。它在雪地裏行動輕盈,但腳印清晰,有時甚至“原路返回”,被獵人容易發現。老獵人常笑說:“麋鹿滑雪走,麅子傻回頭。” 麅子的眼大、鼻小、嘴微翹,表情看上去“呆萌”,在東北人眼裏像一個憨厚的小鄰居,因此“傻麅子”其實是親切的愛稱

我體會到:麅子的“靈”,是生命的智慧,麅子的“傻”,是自然的純真。“神獸”體現敬畏;“傻麅子”體現親近。它像東北人一樣:外表粗獷,內心熱誠;口頭調侃,心裏敬重。

麅子是北方森林中最靈動的生命之一。它既柔弱又堅韌,既羞怯又聰慧。清朝姚鼐有《野麅》詩雲:野麅出林食,見人忽驚走。霜草沒其蹄,雪光照其首。林深無獵聲,日暮風吹吼。誰憐此中姿,獨與寒山久。

網上有詠麅詩曰:東風解凍早,新草入林生。淺影隨雲動,輕蹄破葉聲。花開驚麅過,泉響應人行。若問林中趣,微風一脈清。

2000年,它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嚴禁獵捕、買賣、食用野生麅子。但這已是我們遇到麅子近半個世紀以後的規定了。

圖1,從豐滿大壩上遊左岸看東山

圖2-雄性袍子

圖3,雌性麅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