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的北美故事 (五)初到格林斯堡
布恩雖然是大學城,但要找到一份能掙些錢的工作並不容易。經過再三考慮,麥琪和丈夫決定搬到離布恩約兩小時車程的北卡羅來納州大城市——格林斯堡(Greensboro)。那裏正好有一位麥琪出國前的同事小沈,小沈的丈夫正在格林斯堡的一所州立大學攻讀碩士。麥琪來之前,小沈就告訴她,這裏有不少中國餐館,打工機會比布恩多得多。格林斯堡的規模遠大於布恩,既有公立大學,也有私立大學,聚集著來自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留學生。
麥琪的丈夫雖然學業尚未完成,但他通過調整課程來配合搬遷,將每周兩次的導師輔導並為一次,還把課程集中排在同一天。這樣,他每周隻需驅車回布恩兩天,其餘時間便能陪伴家人。於是,麥琪和丈夫帶著兒子,正式開始了格林斯堡的新生活。
初到格林斯堡,麥琪很快結識了不少中國留學生。其中有一位來自南京的女士小許,比她小兩歲,正攻讀大學本科。巧的是,小許的丈夫也即將來美,而她正在尋找合適的住處。小許告訴麥琪,她和丈夫都是南京歌舞團的樂手,她拉小提琴,丈夫拉大提琴。她還告訴麥琪,她的父親是個牧師,母親是南京大學生物係的教授,她家有三姐妹,她排行第二。她是通過她父親教會認識的一個美國人擔保到美國讀書的。
不久之後,麥琪一家與小許夫婦合租了一棟舊平房。那是一座隻有一層的小屋,格局簡單:一個臥室,一個寬敞的客廳,一個可放餐桌的廚房,以及帶浴缸和淋浴間的衛生間。小許夫婦住在臥室,雖然麵積稍小,但獨立溫馨;麥琪一家則住在客廳,比較寬敞。原本臥室需經過客廳才能進入,房東為了方便特意在另一側開了一道門,讓大家進出更自由。房子的最大不便是衛生間,大家都必須穿過廚房才能到達,但相比房租,這點小麻煩幾乎可以忽略。
小屋離大學不遠,小許沒有車,步行即可上學;麥琪則把兒子送到附近一所教堂的托兒所。托兒所收費低,但要求家長每周輪流打掃一次。麥琪一邊照顧兒子,一邊打工,雖然辛苦,但她覺得這是權衡生活成本與孩子照顧後的最佳方案。
安頓下來後,麥琪開始在一家中餐館打工,這次她做餐館招待。相比在廚房的工作,這份工作收入較高,但也更考驗她的耐心與細心。餐館老板和老板娘來自台灣,祖籍福建。他們告訴麥琪,最初是從台灣輾轉到大溪地謀生,後來才來到美國開餐館。老板姓李,兒子已進入醫學院讀書,女兒還在上高中。李先生夫婦待人和善,在麵試後便當場雇傭了麥琪。
餐館裏已有幾位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生在做招待,與老板夫妻關係熟絡。其中有個叫約克的女子,個子矮小、動作麻利,還特別會討好老板娘。然而,她對初來乍到的麥琪態度冷淡,甚至偶爾在背後搬弄是非,把一些不存在的“錯誤”推到麥琪頭上,讓人防不勝防。麥琪心裏十分不解——自己初來乍到,許多地方不熟悉尚情有可原,但為何要無緣無故遭到排擠?
一開始,麥琪心裏頗為委屈。她在異國他鄉,本已背負生活壓力和對未來的焦慮,卻沒想到在辛苦工作之餘,還要承受同事的冷眼。夜深人靜時,她常在心裏反問自己:“我究竟哪裏做錯了?為什麽要受這樣的冷眼?”然而,她沒有讓負麵情緒擊倒自己。她清楚自己來這裏的目的——撐起家庭,讓丈夫安心讀書,讓兒子有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於是,她格外小心地學習每一個工作細節,主動向老板娘請教,認真記住餐桌擺設、客人的點餐習慣,以及服務禮儀。她壓下心中的不快,不與約克正麵衝突,而是用踏實的態度和真誠的笑容去贏得同事和老板的信任。慢慢地,她的勤奮和誠懇被大家看在眼裏,老板娘對她越來越滿意,客人也常誇讚她熱情周到。
約克雖然在前台熟練,但她與後廚的大廚關係緊張。那位大廚姓贛,大家稱他“大贛”,身材高大魁梧,脾氣火爆。因為他是大廚,李老板對他也略有所讓步。麥琪初來時不敢與他多說話,隻是小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一次周末,餐館生意極為繁忙,後廚出菜慢,客人抱怨連連。其中一桌客人認為招待員送錯了菜,便投訴給老板。李老板詢問情況,約克立即將責任推到麥琪頭上,說那桌客人是她負責的。麥琪明明清楚那桌客人並非自己服務,急忙解釋,但老板一開始偏信約克的話。就在麥琪覺得有口難辯時,大贛站出來,證明那桌客人確實是約克負責,並拿出訂單字跡為證。李老板這才意識到自己錯怪了麥琪,並向她道歉:“是我搞錯了,你別往心裏去。”
雖然事情有了結果,但麥琪心裏的委屈仍在。她無法理解約克為何一次次陷害自己。不過,她選擇放下這件事。意外的是,自此之後,大贛對她態度明顯緩和,還對她說:“你新來的,我知道她們會欺負你,但不用怕,腳正不怕鞋歪,老板會明白的。”
沒多久,一個生意清淡的下午,李老板也對麥琪說:“大贛這個人脾氣壞,很多女招待都與他合不來,沒想到他會對你這麽客氣。看來你的處事方式是對的,你沒有不尊重大廚。”
在這樣的堅持下,麥琪逐漸在餐館站穩腳跟。雖然心底的委屈和無奈仍在,她用堅韌和耐心化解了一次次困境,也在異國生活中積累下更多的勇氣與力量。
2025年9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