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難言(中篇)
家事難言(中篇)
民間總是說在嫁閨女時,要哭,哭得越傷心,則婚姻越幸福。蓉蓉不知道這是什麽混蛋邏輯?參加的同事、同學或朋友的婚禮時,也少碰到有人哭天喊地的,新娘們大都漂漂亮亮、眉開眼笑地出嫁了,也許這個時候笑比哭好,一則至少不會哭花了妝,新娘妝可難畫了;二則喜宴上,誰願意看到一個哭哭啼啼的新娘!準新娘蓉蓉在查了大地南北所有的婚嫁習俗,並谘詢同事們的經驗以後,決定放棄舉辦婚宴。
所有的人在思索婚姻,談婚論嫁時,都想有個好的開始,也有個好的結果,所謂成家立業,先學會成人,才能創業。從現代哲學及社會學分析,“成家立業”是有其深刻涵義的,尤其在中國人的家庭。首先,“成家”在傳統社會上喻義著你將獨立生活,尤其男人要去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學會開始一撇一捺、頂天立地的成為一個可以承擔繁衍及繁榮家族命運的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若一個男性,不能承擔一個家庭,那麽他也不適宜於成為一個對社會盡責的人,又如何能守住祖宗的產業?對於女性,相夫教子,照顧家庭。這是傳統的婚姻,裏麵蘊涵的意義,也許不會有太多人去思索,大部分都局限於傳宗接代、繁衍子孫上。進入現代社會,女性的自我意識逐漸蘇醒,不輕易論嫁,但最終也逃不出世俗的眼光,結婚是必要的,離婚也不是不可能。而社會對女人們還是雙重標準,現代男人總是覺得好女人都嫁別人家裏去了,泡夜店、養小三,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身分與社會成功的象征,一些渣男更把與自己有過兩性關係的女人掛在嘴邊,谘意侮辱著女性,真不知道他們的母親是如何教養他們的?而現代女性們雖有了選擇職業並為之奮鬥的自由,“生兒育女”卻成了一種限製,“職場潛規則”又讓職業女性們在“職業”與“家庭”形成的夾縫中艱難生存,社會對女性們有著雙重的道德標準,鮮有人有能力把握住這中間的平衡。“女漢子”與“大齡剩女”逐漸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一日,母親與蓉蓉聊天,母女倆好久沒有如此長談。母親探尋地問道:“你記得丁老師嗎?”
蓉蓉莫名地看著媽媽,不知道媽媽為什麽提起她很久沒有見過的人?答道:“記得,她成家了嗎?”
母親說:“沒有。女同誌有時不能太挑了。她以前在農村當老師,為了考上師範大學,耽擱了終身大事。畢業時已經三十歲,當時學校有些同事關心她的婚事,給她介紹了一個又一個。她嫌完學曆,嫌戶口,嫌工作,要年齡般配。三十後的女人那有那麽好找。四十過了,她終於想通,願意嫁離過婚的了。又要求男方有房,必須處長以上,孩子須與離異女方在一起過日子。見了幾個,沒人受得了她,脾氣越來越古怪。前天我回學校得知,她一直未婚,但還是想找。你知道她子宮癌,先查是子宮肌瘤,後定為癌,子宮切除了三分之二。好可憐。”
蓉蓉轉過頭,不耐煩地應道:“知道了。不就是讓我別在挑剔了。”
母親還是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說:“男孩子實誠,比什麽都重要。以你的品性,精明的男孩子你根本就把握不住,會傷了自己。嫁了以後,別人家跟自己家不一樣,你要多忍耐一些,不要太看重錢,大方一些。你脾氣古怪,不愛說話,如果說不出好聽的,至少不要隨便發表意見;如果可以,要懂事,不要隨便發脾氣。”
蓉蓉:“媽,知道了。我隻是不多話而已,你說過工作上要謹言慎行,現在又嫌我話寡。我不想說並不等於我不明白,我不愛說並等於我接受事實。”
媽媽長歎了一口氣,緩緩道:“做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把你們安全放心的托付在另一個可以放心的人手上。你做了母親後,就會明白,沒有那麽好,沒有那麽完美的事。”
蓉蓉明白母親的心意,對妹妹的婚姻,還是憂心忡忡,大大咧咧的她不太在意這些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沒發生的事她從來不願猜想。每一個待嫁的女孩心裏都藏著一個美好的夢,夢幻著今後的生活,蓉蓉也不例外。閑暇時分,不愛逛街的她,走遍每個商場,準新娘開始了備嫁。陽光下,吹起的泡泡總是絢麗多姿,但生活有它不如意的一麵,而這一幕很快就到來了。
蓉蓉那年也算大齡女青年,她的婚事受到各方的關注,原本想“旅遊結婚”的她,遭受到了準公公家的拒絕,說是:“多年來光是參加別人的婚禮,現在老大結婚,好歹得收回些成本。”公司老總也說:“每個新開張的公司都應該舉行開業典禮。全公司的人都必須參加蓉蓉的婚禮,做蓉蓉的娘家人。”恭敬不如從命,蓉蓉開始籌備婚禮,未婚夫開始裝修房子。蓉蓉對準新郎的唯一要求:是不與任何人同住一起,若沒有買房,可以在外租房,也堅決不與任何長輩們住一起。
婆家的禮金,蓉蓉的父母沒有接,她自己打了個圓場接了過去,是城市裏的最低標準。在買家具時,她把錢還給了先生,這種禮金對於蓉蓉隻是形式問題,不過是左口袋的東西,放入右口袋。父親說:“你們到了適婚年齡,自已的事自己決定,我們長輩不會幹涉。我們家是嫁閨女的,不是賣閨女的。”後來她才明白婆家對她的要求是全國的最高標準,對她的付出和回報永遠是最低標準,甚至是負數,隻有索取。多年以後,一個熟人如此評價蓉蓉:“這事擱國內,或國外,以蓉蓉的年齡,前十年,後十年,都不會有蓉蓉這樣的女性。這要追溯到我媽那一輩,看找得找不了一兩個?”蓉蓉笑謔道:“你罵人都找不出髒字,意思是我的心理年齡都過百歲了----早衰。”
父親是處裏年齡最大的人,家有喜事,處裏的人也想借巴甫洛夫紀念日聚一聚,處長也表了態,讓準新人們參席,一定不會虧待準新人們,什麽意思大家都心照不宣。父親通知了蓉蓉,蓉蓉是長女,二話不說,一口答應,怎麽能拒絕父親單位的應酬?當她告知未婚夫時,未婚夫也答應的好好的。臨到要出席的前一天時,蓉蓉卻等到了一場軒然大波,未出閣的她第一次與準公公發生了激烈衝突。
未婚夫打電話過來:“蓉蓉,我不能去參加你爸爸的宴會。”這樣一個措詞已經讓蓉蓉不悅,蓉蓉問道:“吃個便飯,有這麽麻煩嗎?近日不方便的話,我們可以改天。”他又答道:“你們家欺侮人,為什麽要提前辦酒席?”蓉蓉道:“不是呀!隻是大家找個借口聚一聚,餐館就在我家樓下,給長輩們敬個酒就可以了。我們家這邊不太想辦酒席,單位裏的同事們想還個人情而已。”電話那邊換了個人應蓉蓉的電話,是準公公,他生氣的叫道:“你們家太不懂規矩了,怎麽能在男方家辦酒席之前,先辦酒席。不是欺負人嗎?”蓉蓉小聲解釋道不是酒席,準公公卻半點都聽不進去,嗓門越來越大,已準備歇息的父母被吵到,接過了手中的電話 ,父親道:“李師傅,小孩不懂事,您多包涵一點,單位領導要出差,吃個便飯,走個過場而已,孩子沒有解釋清楚。”對方繼續說:“這那是便飯?便飯要我兒子出席幹嘛?不要太欺侮人了。我知道你們家是幹部。我給你磕頭了,我長你近十歲誒!我給你磕頭好不好?不要在我們家頭上作威作福,拉屎拉尿。”父親已不願多說一句話,應道:“隨您怎麽辦吧,我們家受不起。您還是早點歇息吧!”父親氣得嘴唇直哆嗦,說道:“這小李怎麽這麽點事都辦不好。蓉蓉你想好,該嫁不該嫁。家裏的門永遠為你開著。”蓉蓉一夜未睡,與未婚夫冷戰了近兩周,互相沒有聯係。從同事們那裏,她才明白,年紀大的人說給年紀輕的磕頭,意思就是祝你折壽。難怪父親如此生氣。過後的一周,適逢準婆婆過生日,蓉蓉無奈之下,還是低了頭,在當地有口碑的羅莎蛋糕店訂了一個八十八元的大蛋糕送了過去。未婚夫這幾周也是飽受折磨,街口接了蓉蓉很是高興,那時的蓉蓉為備婚瘦了很多,未婚夫未避嫌的抱起她轉了幾個圈,暗下裏道了歉,她接受了。
第一次拜見公婆時,蓉蓉對他們一家人總是能坐在一起吃飯,感動萬分,覺得這一家人很有親情;蓉蓉家裏人都是工作狂,一年都坐不到一起吃幾餐飯,尤其父母親都不擅家務事,蓉蓉是家裏的大廚,日常裏她已做家務做到厭煩,特別羨慕別人家的這種小溫馨。日後經曆過滄桑的她才明白,事物的規律早就昭示了一切,凡是你覺得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一種“不正常”,例外中的例外,特殊中的特殊,沒人能免俗。
終於進入了結婚倒計時,所有的事情都緊鑼密鼓地展開。那場風波過後,表麵上大家都客客氣氣,其實大家的心裏都有了疙瘩,隻有那對新人是不明究理的,隻有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喜宴那一天,新郎的證婚人是他一直的生意夥伴青姐,青姐是業界的女強人。蓉蓉有時會覺得好笑,自己典型的女人,身邊的同事及熟人百分之九十為男人;未婚夫典型直男一個,身邊的同事及熟人百分之九十為女人。幸好兩人性格都是大大咧咧的,前塵後世,大家都交待的很清楚,隻是蓉蓉的記憶力好一些,未婚夫的差一些,也許差很多。辦婚宴的酒樓,樓梯有些窄,台階有點高。蓉蓉與老公(法辦的結婚證已拿)在門口迎著客人;有重要的客人,夫婦倆都會親自帶進宴會廳。青姐上樓時,因穿高跟鞋趔趄了一下,老公趕緊上前攙了一把,沒有再放手,一直攙到大廳。蓉蓉中途曾經拽了拽他的衣角,提醒他注意今天是什麽日子?沒心沒肺的,注意力都在討好領導這個衣食父母上,甩開了蓉蓉的手。
蓉蓉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是,有些事情她分得很開,這些事情的處理,讓在外人眼裏的蓉蓉是個不近情理的人,鮮有人明白蓉蓉如此做的道理。譬如,蓉蓉的老公是做電腦行業的,曾經蓉蓉的老總有需要幫忙時,蓉蓉會通知老公去,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她會征求老公的意見。有一次老總的同學的同學也有事情,第一次蓉蓉允了,第二次老總再找蓉蓉,蓉蓉笑答道:“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我先生有他的領導,他的圈子。”
老總雖當時麵子過不去,後來也不得承認蓉蓉言之有理。中國人禮儀之間,貌似精明,傻傻的覺得夫妻之間沒有界限,實際上自己先生的麵子真得除了自己應該去掙以外,做妻子的也該明理。有次蓉蓉被三番五次的邀請去妹妹家玩,在車裏妹妹接了銀行一個電話,妹妹答道:“XX經理,我老公不在,貸款的事,你跟我說就好了。夫妻一條命,他不在我管。”蓉蓉皺著眉頭看著妹妹,怎麽結婚以後越來越傻?要是自己會拿起筆,記下什麽人,多少貸款,什麽項目,還款日期及期限等等,等老公回來商討以後,才會做出答複。有些時候,一些夫妻總是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其實大部分的情況之下,都太過於自我,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也忽略了、輕視了與對方的交流,沒有明白夫妻雖是共同利益體,但卻實實在在先是大寫的兩個獨立思想與情感的人,在思想與心靈交融之後才能成為一體,而尊重對方的人格是最基本的基礎與愛護。
生活中,一個人的性格形成來於他的生長背景與所經曆的事,他的舉手投足代表了他個人的修養與經曆,也代表著他處事的風度與態度。在我們年輕時,總是看不透人心與事物的本質。因為我們的曆練還不夠,也低估和輕視了老輩們的語重心長。其實所有事情的發生與發展,在細微之處預昭著各種暗示,隻是經驗與常識都缺乏的我們讀不出來那其中蘊藏的真諦。當歲月賦予你更多的嘲弄,你在某日的驀然回首來時路時,你才發現那些細枝末節早已隱藏在已昭的現實中;當時你並未發現,少有人有先知先明,這就是所謂:不知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想通時,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世上本無後悔藥,萬物也不可能回到同一條河流,雖然河流還是那條河流,卻隻是表像。是我們學會了堅強?還是生活本身的無奈與責任磨礫了我們曾經柔弱的心?讓那心起了繭,然後刀槍不入,油鹽不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