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高溫天氣的迷思
據《華盛頓郵報》估計,美國有超過8,000萬人處於高溫警報之下,一些地區的溫度預計將達到美國國家氣象局高溫風險預測的最高水平,對人類健康構成了風險。
南加州地區自勞工節長周末開始了高溫、幹燥天氣,將持續整整一周。5日(昨天)達最高峰,部分地區出現了105度至110度的危險高溫。到下周一(9日)後才會逐漸降溫。下圖是我所在地區5 – 9號的天氣預報,昨天最高溫度達到了105℉,也即40.6℃,這是我搬家到這裏三年中最熱的一天,讓南加“四季如春“的神話成為了笑柄。
即使達到這樣的高溫,當地政府並沒有發布高溫預警,我們家旁邊的建築工地仍然如火如荼。我則照常早上外出遊泳,晚飯後散步,除了出門覺得有股熱浪撲麵而來外,並沒有太異常的感覺。為什麽呢?原來,美國國家氣象部門不是僅僅根據氣溫發布高溫警報,而是要綜合考慮氣溫和相對濕度影響的酷熱指數(Heat Index)。酷熱指數是人體在不同濕度情況下對相同高溫的感受指數,也稱熱指數、顯溫或稱體感溫度。美國發布高溫預警的標準是:當白天酷熱指數連續兩天有3小時超過40.5℃(104.9℉)或者預計酷熱指數在任一時間超過46.5℃(115.7℉)時。酷熱指數的計算公式比較複雜,詳見下麵。外行的我們很難以算出昨天的酷熱指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盡管達到了105℉,但我們這裏仍然沒有達到美國高溫預警的標準。
而中國的高溫預警分為三級: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都是單純以氣溫來製定的。
- 黃色:連續三天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
- 橙色:24小時內最高氣溫升至37℃以上;
- 紅色:24小時內最高氣溫升至40℃以上。
顯然,美國的酷熱指數更加合理一些。因為空氣中濕度越大,人們的感覺就會越熱。基於在已知溫度和濕度時的主觀描述定義的計量方法,得出的酷熱指數可以將一組溫度和濕度的組合換算成幹燥空氣中的一個相對更高的溫度值。酷熱指數的影響參考如下:
八十年代初,我在廣州上大學,整整四年。由於靠海,那裏的夏天氣溫並不是很高,平均氣溫在28-30攝氏度左右,但濕度卻很大。這意味著從身體中帶走熱量的過程變得緩慢,身上出的汗難以蒸發,整天皮膚都黏乎乎的,每天早、晚必須衝涼,否則會感覺到悶熱,很不舒服。其實,這就說明這個城市的酷熱指數很高。
相對而言,我現在所在的城市這幾天的氣溫雖然很高,但由於濕度低得多,即便昨日的105℉(40.6℃),感覺還是好過廣州的夏天。廣州夏天今年最熱的時候是7月7日,也不過35℃。
老家夥看來還沒有老年癡呆,這不,又新學到了酷熱指數,知道了溫度≠(酷)熱指數。當再接再厲。
二零二四年九月六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