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談天下(118)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BLM運動

來源: markyang 2020-07-22 18:54: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539 bytes)

最近幾個月,除了COVID19,可能全球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有關BLM的話題,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支持者,還有一些反對者(提出ALM的為主),還有很多的中間派。但是這場席卷全球,有多達2600萬人參與的運動,肯定不是一個可以在短期就結束,對立也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今天我想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一下有關BLM運動以及它可能的走勢,都是個人觀點,歡迎回應,但是請不要做人生攻擊,我們應該堅定維護每個人提出個人意見的權利,但是反對對人不對觀點的人事攻擊。

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我這裏討論的是BLM運動,以及它的支持人群,並不代表全部的黑人群體,也不排斥一些其它族群。

我們很多人對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能都不陌生,這個理論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在理論提出後的半個多世紀,很多的行為經濟學都大量應用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解決市場,產品和社會經濟有關的很多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股權激勵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_員工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① 五種需要是最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並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

② 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關係:馬斯洛認為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在從動物到人的進化中,高級需要出現得比較晚,嬰兒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實現需要在成人後出現;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隻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得需要。

③ 低級需要直接關係個體得生存,也叫缺失需要(deficit ordeficiency need),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直接危及生命;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須的,但是滿足這種需要使人健康、長壽、精力旺盛,所以叫做生長需要(growth need)。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複雜,滿足高級需要必須具備良好的外部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等。 

④ 馬斯洛看到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區別,要滿足高級需要,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但是並不絕對對立。在人的高級需要產生以前,低級需要隻要部分的滿足就可以了。例子:為實現理想,不惜犧牲生命,不考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⑤ 個體對需要的追求有所不同,有的對自尊的需要超過對愛和歸屬的需要。

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各個需求層次,以及在BLM運動中的體現和思考。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例子:當人落水時,空氣重要,體會到自尊和愛就沒那麽重要了。

在BLM運動中,對於生理需要,本身是一個正反兩麵的討論,一方麵,BLM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可能也不能否定的一個事實是,對於最基本的需求的保障,美國以及主要的西方國家還是基本做到了一視同仁的,就是說在基本的食物,空氣,水等方麵沒有種族歧視的可能,但是有一個必須正視的事實是,黑人群體在跨族裔婚姻中還是處於一種相對的弱勢(相對是指全民範圍內的,黑人中的精英群體沒有這個問題),但是這個不應該是在生理需要的層次,因為不是性本身的需求問題,而是在更高層次的問題。

Single Parents Are Raising More Than One-Third of U.S. Kids | KIDS ...

同時,我們來反證一下,過半數(58%)黑人兒童與未婚父母住在一起,其中47%是與單親媽媽同住;36%的西班牙裔兒童與未婚父母生活在一起;24%的白人兒童與未婚父母生活在一起。相比之下,與未婚父母一起生活的亞裔兒童比例隻有13%。單親家庭往往承受著較重的經濟負擔。皮尤研究中心發現,30%的單親媽媽生活貧困,17%的單親爸爸生活貧困,16%的同居父母生活貧困;相比之下,隻有8%的已婚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難怪有黑人有識之士指出,大力提倡黑人族群的家庭觀念,減少單親家庭對於下一代的負麵影響,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當然這個話題政治不正確,也沒有多少人出來支持,更加不是BLM運動會提出的訴求。

安全需要(safety need):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例子:人們希望得到安定的工作或者參與各種保險。

安全有兩個層麵,一個是自身(包括親密關係圈子的人)的安全,一個是對於其它人的安全。這次GF致死事件引起的大規模BLM運動,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黑人族群在自身安全方麵,還是有很多的被歧視的現象,包括過度懷疑,暴力執法,有色眼鏡等等,都是存在的事實,這個也是BLM運動的一個重要訴求,實事求是的說,這個訴求本身也是無可厚非的,就是說即便是一個壞人,警察也沒有直接或間接處死的權利,而是需要在基本人權得到保障的基礎上,再被懲罰。

但是,同時有大量的反例證明,警察的過度執法,很多時候也是出於他們自身安全的需要,比如黑人犯罪群體的整體暴力傾向是不是更高,延伸下去,很多類似於紐約市以前的攔檢製度,後麵雖然統計說明被檢查的黑人比例偏高,但是同時數據顯示因為這個政策,紐約市的犯罪率有明顯的下降,這個好像本身就不能成為支持反對的理由。

同樣的,在一些不同族裔打交道中,尤其是沒有建立起信任之前,其它族裔對於黑人群體的天然的恐懼和焦慮,也是長期的社會統計得到的反饋的結果,為什麽同樣亞裔也有黑社會,但是並沒有給其它族裔一個相對不安全的形象呢,因為主體的大多數亞裔是平和,非暴力的。還有就是,黑人群體中自己內部的很多暴力也會傳導給其它族裔,得到一個不安全的印象。當然我們相信大多數的黑人群體是和平非暴力的,但是需要增加了解和溝通,其它族裔才能感受到。

Research on Cross-Race Relationships: An Annotated…

歸屬和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係或關係。例子:結交朋友、追求愛情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自尊和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
自尊的需要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使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創造力。缺乏自尊,使人自卑,沒有足夠信心去處理問題。

歸屬和愛的需要,還有尊重的需要,這個可以說是基本需要的一個延伸,有關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就是跨族裔交往,包括朋友關係和更高一級的婚姻關係,的確存在著大量的族裔區隔,但是我的觀察是,其中更多的是因為經濟層次(就是收入,資產等)決定的,比如黑人家庭可以自由的選擇在其它族裔的社區購房,但是當學區決定了更高的房價,黑人家庭是否可以承受(尤其是單親家庭),還有就是是否會以學區好壞來購房等等,我個人就知道有收入不錯的黑人家庭主動選擇在不太好的學區購房,還有一些黑人家庭會花費大量的資金去裝修房屋,但是不願意投入更多去購買學區房,這種指導思想的不同,可能也會直接或是間接的決定黑人的社交關係圈子,以及對於下一代的影響,包括就業,婚姻等方麵的影響。

Is 'Defund the Police' a major political mistake for Democrats ...

有個例證,比如BLM運動中很火熱的DEFUND警察訴求,不說它本身對於最後解決黑人的問題有多少幫助,就說這個訴求本身會得到多少其它族裔的支持,尤其是比較相信政府和秩序的族裔,比如亞裔,會有多少人真正支持這種訴求,這裏就有一個是否尊重其它族裔的意願的問題。就是不能因為要解決一個族裔的問題,而大量剝奪和占有其它族裔的正當權益(比如升學權,就業權等等)。

有關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我想分享一個小的心得,很多時候,有不少低收入的群體,不光是黑人低收入群體,對於自尊會更加敏感,也更加關注於小的言語細節,這個本身是一種內心自卑的表現,但是我想我們需要理解這種情緒,並且尊重這種情緒。

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人們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者潛能,並使之完善化。
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實現的形式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要機會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個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代表著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對於各個族群其實都是一樣的,不過對於BLM運動,體現在它的性質上,更多的是一些有這些需求的人來帶領,來推動,其中有黑人草根,黑人精英,也有其它族裔的BLM運動堅定支持者,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早在1894年,就寫下一係列社會心理學著作,而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響的就是《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在他在書中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

TOP 22 QUOTES BY GUSTAVE LE BON | A-Z Quotes

勒龐理論認為,新的實體,即“心理人群”,從融合的群體中產生,不僅形成了一個新的實體,而且還創造了一個集體的潛意識。當許多人湊到一起並形成一個群體時,會有一種群體發出的仿佛有磁性的影響,改變了每一個個體的行為,直到個體被所謂的“集體錯覺”所支配。這種模式將群體看成一個整體,在內部剝奪了每一個個體成員的意見、價值觀和信仰。正如勒龐所說:“群體中的人不過是塵沙中的一粒微粒,他們隻能是任憑無意識的激潮吹拂席卷,把他們帶到任何一個地方。”

勒龐列舉了創造群眾心理的三個關鍵特征:匿名性、傳染性和暗示。匿名性為一個理性的個體提供了一種不可戰勝的感覺,並導致個體責任感的喪失,使得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自我克製的缺乏使得個體屈服於本能,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製。

現在的BLM運動,包括很多其它的運動,都有明顯的“烏合之眾”這本書的影子,就是群體錯覺,和集體無意識,包括很多的打砸搶燒和一些暴力行為,更多的則是沒有人敢於出來製止這些暴力,甚至任何用來維護秩序的行為都會被BLM運動汙名化。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BLM運動沒有太多可以支持的證據來證明黑人群體被剝奪這些基本權利。

安全需求,BLM運動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要求合理的改革,但是很多其它反例也證明,很多其他人的安全需求也是需要被尊重的。

社交需求,BLM運動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爭取更多的同情和理解,跨族裔社交和婚姻本身不是某個族裔的問題,基本上屬於人的深層次基本認同,很難完全用來解釋多數人的社交群體。

尊重需求,BLM運動如果大規模推動非暴力的爭取,和有限度合理改革(比如DEFUND警察運動本身會得到多少人的支持),而不是因為要解決一個族裔的問題,而大量剝奪和占有其它族裔的正當權益(比如升學權,就業權等等),這樣肯定會得到更多其它族裔的支持和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BLM運動本身的帶頭人肯定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但是如果僅僅因為個人的訴求,而帶領出來的是烏合之眾,就不會真正解決問題,而是形成一種群眾運動,最後可能帶偏到溝裏。

Lesser-known Martin Luther King Jr. quotes celebrate his radical ...

當年,印度的聖雄甘地帶領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從英國殖民者手中逐步爭取到更多的權利,最後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國),而後來甘地過世後,印度教和穆斯林自己不合,大打出手,印度也被一分為三。可見,一個運動的領導者會決定一個運動最後的結果。BLM運動顯然還沒有這種有睿智,有高度的領導者,或者是說那種MLK(馬丁路德金)一樣的領袖在現在的BLM運動中並沒有出現,也許就算有另外一個MLK,也會成為非主流,這個才是BLM運動最大的悲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