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自己的父母

來源: Bob山人 2019-09-27 16:44: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578 bytes)

不要小看自己的父母

Bob山人

 

儒家教導說:父為子剛,父讓子亡子得亡。又有古話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可見傳統文化對子女的行為有了一定的規範。久而久之,子女敬畏父母。

 

基督教將父親置於一個家庭領頭羊的地位。父親說了算。但同時強調大家都是主的兒女。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子女和父母都是尊重的和平等的。這是一種健康的模式。能讓下一代發揮自己的潛能。且能較好地處理家庭關係。

 

中國家庭的現實版文化是,子女普遍被置於了家中的中心位置。父母的尊嚴在兩極徘徊。其中一極是在望子成龍的期待中粗暴對待和嚴苛管理子女。另外一級是極端溺愛。子女成為一切中心。兩極的後果是子女普遍的判逆和極端的自我。其行為不一而足。凡家庭教育有問題者,皆不出二者。

 

當我們步入知天命之際,漸漸反思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和兒子對自己的態度。切莫小看你的先輩們。

 

我這個經驗是從我袓父哪裏來的。我爺爺小時候從山西到內蒙古謀生。走南闖北幾十年。他自己說香東西吃了一輩子。吃的是百家飯,住的是百家屋,走的是他鄉路。因為是做皮襖的手藝人,又在內蒙古地麵上行走,和蒙古人打交道。少不了牛羊肉管夠。這在那個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每當他說起這件事的時候,聽得我口水直流。直到現在,海外幾十年,我也依然敬重漂泊在異鄉能吃萬家好飯的本事。背上行囊行走在草原上的萬戶千家,在西風殘照裏靠兩條腿走他鄉路。我著實不能輕看這個鄉下手藝人。我爺爺隻能寫自己的名字。與讀書人距離甚遠。但其有著極強的自律能力和自控力。這種修養似乎與一個鄉下人的身份不相稱。用他自己的話說,多好的飯一口不多吃。早睡早起。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地鍛練身體。至今回想起來,我幾十年做不到。還有就是他在方圓幾十裏聞名的一條好汗。無人敢欺負。我這方麵不行。鬥爭能力不夠。所以,我非常佩服他的能力。小時候不知道人生的艱辛和世路的崎嶇。更不能理解能做到這些是多麽的不易。

 

自立自強對老人來講尤其重要。最後的尊嚴在於其沒有走到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地步。這主要是節製的生活和良好的生活和鍛練習慣。對於一個那個年代的農村老人而言,實在不易。一輩子最後隻有幾天真正需要人照顧。也隻是看顧一下。無疾無痛苦而去。人生夫複何求也!既是造化也是自身的修煉。

 

但後輩們對他的孝順我至今不解。我爺爺從未帶孫子。未給兒女當牛做馬。自己的威嚴和自立反而得到了額外的孝順。他從不期盼後輩的孝順和照顧。但反而得到更多。我是十幾年如一日挑水幹活,那之前是我父親。女兒們不用說更上心。孫子外孫子沒有哪個敢造次。十二個孫子輩個個愛戴他。無一個索取任何東西的,都很孝順。難得的是孫輩們從來沒有人從他哪裏索取過什麽。連素取的願望都沒有。這和同一個村裏的其他老人比簡直天上地下。

 

我爺爺有個小愛好。天天一壺小酒,幾碟小菜,幾隻小羊蹄,要麽是清燉羊肉,亦或勺頭裏的一隻炒雞蛋,夏天不濟的時候是一盤涼拌有機小白菜。那個年代,這些都是希罕美食。這是我爺爺自己的專利。我從幾歲開始和他同住,眼瞅他的美昧不敢要。我爺爺在看我活幹的好,才獎我幾塊肉。偶爾的享受更加珍貴。敬畏和感激在得到與期望之間遊蕩。我深知肉是我爺爺的不是我的。我隻能讓他高興才有肉吃。辦法隻有多幹活聽話。總之,讓他高興才成。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案例。我們的後代哪裏懂得這些。其它人家據我觀察,孫子得到的是爺爺碗裏所有的肉。爺爺要吃靠孫子開恩。我想這大概是我是我們村幾十年唯一的大學生的原因。學會了進取。後輩們也沒意見,一如繼往愛從下到上。家風也好,家教也好。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看看自己的下一代和我們兄弟姐妹們的下一代,令人痛心。總而言之,對我們的教育該有一點反思。那就是下一代不能成為家庭的中心。父母,尤其是父親應該是威嚴的存在。

 

父母不能自降身份。兒女自然尋找自己的位置。不但尋找家裏的位置,也會尋找社會中的位置。溺愛下一代的父母,自己沒有好下場,下一代也沒有好結果。

 

父母不能成為子女的仆人。更不能為子女當牛做馬,否則將來就真成了牛馬。成為牛馬後,下一代便學不會成為別人的牛馬,就沒有成為別人主人的一天。久而久之,隻能做父母的主人,而且變本加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越有年齡越知道父母的好。:) -樹枝兒- 給 樹枝兒 發送悄悄話 樹枝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7/2019 postreply 21:50:16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