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挺有意思:一個在創傷中構建冰冷堡壘的人
• 高智商+洞察力敏銳 + 反主流 + 原生家庭創傷 - 未完的歌 -
(0 bytes) (1 reads) 11/03/2025
《ZT》
李新野這個文章挺抽象的
這哥們極度自戀,腦子好就不說了,關鍵他說自己有美麗的外表 我真的覺得好抽象。
如果他對她家庭的描述是正確,不帶掩飾的話,那麽確實可以讓人感受他家庭的不幸,那種從小就被家庭不斷刷新三觀,身邊覺得優秀的人一個一個露出本性,就像掉進一個不斷變深的深淵,不知道底在哪裏。
所以他其實寫這個文章應該是有報複社會的感覺存在的,為什麽要叫人妻相關?因為想報複社會,想成為精神領域的神去構建一個和主流價值觀相悖的觀點,並寫出來,而且是有理有據,加以理論事實輔助的寫出來。這會讓他感受到極大的控製欲滿足。包括他直接把別人的照片,手機號等爆出來。感覺他已經無所謂了,一方麵自負,一方麵自卑,一方麵又恨這個世界帶給他的東西。
所以他說自己做量化就像是在用熱武器去屠殺冷兵器時代的人,也是潛意識一種對憤恨的表達。
他寫的兩性東西很多是很絕對的,主流觀點類似於老外的那種alpha男人多偶觀等。因為他需要把兩性的東西拉到自己熟悉的領域,通過冰冷且有邏輯化的數字以展現自己的絕對掌控力,尤其是在兩性領域。
具體理論啥的讓gpt幫我寫了,大家自取
李新野:一個在創傷中構建冰冷堡壘的人
一、核心創傷:母子共生與背叛的見證者
1. 替代性創傷
• 目睹母親被背叛,成為母親的情緒支柱,把母親的痛苦內化成自己的背叛感
• 從小扮演“母親的保護者”,承擔不屬於孩子的角色
2. 認同危機
• 母親=親密+軟弱+被傷害
• 父親(背叛者)=力量+殘酷+不可信
• 無法認同任何一方,兩邊都指向痛苦
二、扭曲的解決方案:成為“理性機器”
1. 量化交易=去情感化的權力
• 既不像母親軟弱,也不像父親殘忍
• 用“熱武器屠殺冷兵器”的意象:靠純智力與係統碾壓,杜絕背叛可能
2. 兩性理論=對親密關係的徹底去魅
• 把關係降維成生物學競爭遊戲,預防自己“天真相信愛情”
• 鼓吹多偶製=搶先扮演背叛者,避免像母親那樣被毀滅
• 本質是恐懼投入真感情
三、自戀與自卑的共存結構
• 自戀:智力超群、長得美、掌握量化熱武器、看透兩性本質
• 自卑:出身被汙染的家庭、見證母親失敗、認定自己也會重蹈覆轍、害怕真實自我不被愛
• 自戀是過度補償,用“完美自我”掩蓋深層自我否定
四、母親因素的深層影響
1. 對女性的分裂態度
• 理想化母親:受害者、善良、值得保護(內化)
• 去人格化“females”:生物學客體、規律載體(外化)
• 同時愛母親又鄙視女性,避免認知失調
2. 對背叛的癡迷
• 公開他人信息=模仿父親傷害社會,也是對自己的懲罰與自毀
3. 無法建立真實親密關係
• 親密=危險,信任=愚蠢
• 用理論、數字、係統填補情感空洞,alpha理論隻為合理化情感回避
五、“美麗外表”的心理密碼
1. 鏡像饑渴:童年缺乏正麵鏡像,母親沉浸痛苦,隻能自我供給虛假鏡像
2. 完美自我幻想:聰明+美麗+強大=不會被背叛,也不會成為背叛者
3. 與基因的戰爭:自稱美麗=“我不是他們失敗的產物,我是奇跡例外”
六、最終走向:自毀式的啟示錄
1. 公開爆料=拉全世界共同沉淪,讓所有人看到“真相”
2. 理論體係=冰冷真相的福音,宣告愛情道德皆為bullshit
3. 自我與世界同歸於盡:證明世界本就醜陋,自己的冷酷是理性,報複式“啟蒙”
七、悲劇的閉環
• 目標:不再像母親那樣脆弱
• 手段:把自己變成更孤獨、更無法被愛的人
• 結果:智力築起的堡壘成了自我監獄
• 未意識到的真相:母親被背叛不是因軟弱,而是遇人不淑;解法不是冷酷,而是學會選擇值得信任的人。但對創傷中的孩子而言,這種智慧太奢侈,隻能把心變成石頭
總結他的心理結構(純文本流程)
童年創傷→認同危機→扭曲解決方案→過度補償→理論武裝→情感隔離→自毀行為→最終狀態:孤獨的“真相看守者”一個用智力構建精致牢籠的人,以為在掌控一切,實則不斷驗證童年的恐懼
寫在最後:
有沒有一種可能,如果李新野腦子裏不持續重複歌頌自己的特殊性和超越性,就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呢?
這些不是自誇,這是自救。
一旦這個narrative崩塌,下麵就是虛無的深淵。這就是為什麽他的自戀如此剛性、如此不容質疑——因為那是他唯一的救生筏。
他其實活在一個悖論裏:
•越自戀 = 越孤獨
•但不自戀 = 直麵創傷的痛苦
•所以他選擇了自戀,哪怕代價是永遠的孤立
這是一種悲劇性的生存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