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與楊決裂事件
《ZT》
楊振寧與李政道:從並肩摘得諾獎,到60年不再來往,他們為何決裂?
2025年10月18日中午,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消息一出,舉世哀悼。而與此同時,人們又一次想起那段傳奇又遺憾的往事,
他與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昔日摯友李政道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決裂。
從並肩同行,到共享榮光
上世紀40年代,李政道和楊振寧都出身西南聯大,一個是物理天才,一個是數學奇才。
1946年,兩人先後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學初次相識。
他們誌趣相投、談笑投機,很快成為摯友,更成為令人羨慕的“黃金搭檔”。
1951年,他們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並肩作戰。草地上,兩人常並肩散步、激烈討論物理問題,甚至被院長奧本海默稱為“最令人愉悅的風景”。
他們的合作成果驚豔世界——1957年,憑借**“宇稱不守恒”理論**,雙雙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那一年,他們是全世界矚目的“中國雙子星”。
一場改變命運的“署名之爭”
可就在最輝煌的時刻,矛盾的種子也在悄悄生根。
最初的導火索,居然是——論文署名的先後順序。
按國際慣例,合作論文署名通常依字母順序排列,理應是“李政道—楊振寧”。
但楊振寧提出,希望自己排在前麵,因為他年長四歲。
李政道雖然意外,但還是勉強同意。
然而這件事讓他心裏留下了疙瘩。
後來,在另一篇論文中,李政道堅持恢複字母排序,楊振寧雖同意,但心裏也有芥蒂。
自此,二人第一次分手。
諾貝爾獎風波:從榮耀到裂痕
1956年,兩人重拾合作,夜以繼日研究β衰變,終於提出震撼世界的“宇稱不守恒”理論。
但誰才是最初提出這一思想的人?
多年後,成為兩人永遠的心結。
李政道認為,是他在咖啡館提出了突破性的想法。
楊振寧則堅持,是他率先想到關鍵的理論轉折。
他們的敘述,完全相反。
1957年去斯德哥爾摩領獎時,一件“小事”又讓矛盾加深。
楊振寧希望按照年齡順序,自己先上台領獎;夫人杜致禮也希望在宴會上走在前麵。
李政道雖覺得不妥,但礙於場麵,隻能讓步。
從那以後,兩人的關係徹底裂開了。
1962年:徹底決裂
1962年,《紐約客》雜誌刊登了一篇回顧他們發現宇稱不守恒的文章。
楊振寧提出修改意見,要求把“李和楊”改為“楊和李”,並在注釋中說明排序原因。
李政道氣憤地認為這太荒唐——為名字順序斤斤計較。
他當場表示,不必再合作了。
楊振寧激動到落淚,仍無法挽回。
從此,兩個天才形同陌路。
?晚年的反思
多年後,楊振寧坦言:
“我和李政道友情的破裂,是我一生的遺憾。”
他引用蘇東坡的詩: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可惜,他與李政道再沒能做到這一點。
李政道則在2003年公開寫道:
“我與楊振寧的分裂,是中華民族的悲劇,但無法回避。”
天才的孤獨與人性的無奈
有人說,他們的恩怨,是科學史上最難解的謎。
也有人說,這是兩個天才間“太相似”導致的悲劇——
同樣聰明、同樣執拗、同樣渴望被認可。
正如李政道在比喻中寫道:
“兩個孩子在沙灘上奔向閃光的寶藏,
一個說‘我先看到的’,另一個說‘是我打開的門’。
他們最終找到了金色的帝國,卻再也回不到當初的並肩。”
這,或許就是李楊之爭最動人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