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的諾獎發言看,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一個同樣偉大的愛國者
以下為楊振寧博士於1957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諾貝爾晚宴上的演講中英文對照的中文翻譯版:
楊振寧博士在1957年諾貝爾晚宴上的致辭
陛下、殿下、女士們、先生們:
首先,請允許我向諾貝爾基金會以及瑞典科學院致以衷心的感謝,感謝他們的熱情款待——我和楊夫人對此感到無比愉快。同時,我還要特別感謝卡爾格倫教授,他在致辭中引用了中文,這一段話溫暖了我的心。
諾貝爾獎的頒發製度始於1901年。同年,世界上還發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恰巧,它後來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軌跡,並使我今日有機會參加1957年的諾貝爾慶典。請允許我占用幾分鍾時間,稍微談一談這件事。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西方文化與經濟體係的迅速擴張,中國社會經曆了強烈的衝擊。中國人激烈地辯論著:究竟應當在多大程度上引進西方文化。然而,在達成理性共識之前,情緒取代了理智——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群被稱為“義和團”的人,他們宣稱赤手空拳也能抵擋現代武器的攻擊。他們這種愚昧無知的行動,導致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這場被稱為“義和團戰爭”的事件,雙方都出現了野蠻的屠殺和可恥的掠奪。
從曆史的角度看,這一事件源於中國人民深深的挫折與憤怒情緒——一個曾經驕傲的民族長期受到外來壓迫與內部腐敗的雙重摧殘。曆史也證明,這一事件最終決定性地結束了中國關於“應當引入多少西方文化”的爭論。
戰爭於1901年以簽訂條約而告終。條約中規定,中國需向列強支付約五億兩白銀——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數目。大約十年後,美國以一種極具美式風格的慷慨姿態,決定將自己所得的那一份賠款退還給中國。這筆錢用於設立基金,建立了一所大學——清華大學,並設立了獎學金項目,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
我正是這兩項計劃的直接受益者。我在清華大學校園中長大——那是一個幽靜而充滿學術氛圍的地方。我的父親在該校任教,使我得以擁有一個平靜的童年,而這樣的幸運在我那一代的中國人中並不多見。後來,我又在清華大學接受了兩年優良的研究生教育,並憑借上述基金提供的獎學金赴美深造。
今天,當我站在這裏講述這些往事時,我深切地意識到:我在不止一種意義上,都是中西文化融合與衝突的產物。我要說,我為自己身為中國人、擁有中國文化的根源而感到驕傲,同時我也忠誠地獻身於現代科學——這一人類文明中源於西方的部分——並將繼續為之奉獻我的一生。
---
在楊振寧博士致辭之前,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卡爾格倫教授致辭如下:
李先生、楊先生,請允許我向兩位致以衷心的祝賀。五十年來,我一直研究貴國的文學、曆史與藝術,對此我充滿由衷的敬佩與熱愛。你們三千年的文化,正如那首古老的聖詩所言:“如江之長,如漢之廣,巍然如山,滔滔如川。”
如今,兩位偉大的學者向世人展示了——中國至今依然擁有與古代思想家同樣卓越智慧的人才。我想,無論政權如何變化,全體中國人都會由衷地敬仰你們,並會引用唐代一位著名詩人的話說道:“一日無此君,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