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始年級:普遍從初中開始
-
初中一年級(初一):
在1980年代,英語正式作為必修課程通常從初一(即七年級)開始,部分條件較好的城市學校可能在小學五年級或六年級試點開設,但非常罕見。 -
小學階段:
絕大多數小學(尤其是農村地區)無英語課。英語教育在小學階段尚未納入國家統一課程體係。
2. 政策背景
-
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後):
英語教育開始受到重視,但師資和教材資源極度匱乏。1982年教育部將英語列為高考科目,推動中學英語教學普及。 -
1980年代中後期:
部分沿海發達城市(如上海、廣州)的少數重點小學開始嚐試在高年級(五年級後)引入英語,但屬於實驗性質,非全國性要求。
3. 地區差異極大
-
城市 vs 農村:
-
城市重點中學可能有專業英語教師,而農村地區許多學校甚至缺乏師資,英語課形同虛設。
-
偏遠地區部分中學因條件限製,仍以俄語或其他語種為主。
-
-
教材與內容:
早期使用統編教材(如1982年版《初中英語》),內容以語法和閱讀為主,口語訓練較少。
4. 與現在的對比
-
起始年級:從普遍初一提前到小學三年級(甚至一年級)。
-
普及程度:40年前英語是“少數人學得會”的科目,如今是全民必修。
-
教學目標:過去側重應試和翻譯,現在強調綜合應用能力。
案例參考
-
北京/上海:
個別重點小學在1980年代末試點英語課,但需家長額外付費(如興趣班形式)。 -
普通縣城:
多數學生到初一才第一次接觸英語字母。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地區或年份細節(如1985年某省情況),可進一步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