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說陶瓷餐具的選擇

來源: 2025-01-31 17:50:3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陶瓷這東西一定要看過好的,上手過好的實物後再去消費,否則就買便宜,安全的。如果隻看價格,名氣,特別是名氣,基本上就是踩坑了。無非就是價格越貴坑越大。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視頻中的景德鎮的全手工仿成化宮碗,感受一下型,釉,紋飾,什麽叫富貴氣,高級感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bC990pCJygQ

關於成化宮碗

成化一朝二十三年,誕生了諸多美麗至極的器物。

我一向覺得在明清瓷器中,成化器物無論是從紋飾氣質還是釉色搭配來說, 都是最具有文學美感的,沒有之一。

那麽若要在成化器物中選一樣最具文學意象之美的器物,可能諸如像大名鼎鼎的雞缸杯、三秋杯都還要先靠邊站。

我們得先從「 成化青花宮碗」談起。

這隻「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碗」在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專場上拍出了近1.41億港幣的天價:

近年來,不同紋飾的成化青花宮碗在拍賣場上也屢次能達到千萬級別的高價。

比如我們之前寫過的這隻 瓜瓞綿綿紋 ,就跟秋葵紋同屬於成化宮碗係列: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

如何成就一隻「最」典雅的中國碗

何為成化宮碗

首先可能需要先解決兩個問題:

什麽是宮碗?

什麽又是成化宮碗?

從字麵來看,宮碗就是宮中用的碗。

宮碗創燒於宣德時期,跟雞心碗、墩式碗等最大區別就在於:

它的口沿是外撇的,且腹部更加深寬豐圓

而我們狹義上所說的「成化青花宮碗」 就是指:

在成化晚期,也就是成化瓷器燒製最為成熟的階段,1470-1480前後的十年之間所燒製的宮碗。

紋飾上 以花草紋、瓜果紋為主

明成化青花宮碗 | 大英博物館藏

一般來說,口徑在14-15厘米左右

碗沿裏外、足上會各綴 弦線二道

明成化青花葵花紋碗 | 台北故宮藏

另外,在這個階段多采用國產青料平等青,

青花發色上會更加 柔和細膩

明成化青花宮碗(局部圖) | ESKENAZI 藏

但我個人覺得,不管是器型規製、紋飾題材或是青花發色,都並不能算最為重要的「成化青花宮碗」之特征。

最重要的是在於 「留白」

尤其是相對永宣時期繁複縝密的紋飾,成化宮碗的設計比較自由,大部分紋飾繪製於碗外, 碗內則留白。

就算有部分內外都有繪製圖案,但不僅能做到紋飾裏外呼應,相得益彰;且注重空間上的安排。

明成化青花葵花紋碗 | 台北故宮藏

除卻懂得「留白」以外,成化宮碗另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在於其「 富有個性」:

幾乎每一隻成化宮碗都在細節處有所不同

就算同是秋葵花紋:

我們來比較一下台北故宮、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還有上文提到的2013年香港蘇富比拍出的三隻宮碗:

明成化青花葵花紋碗 | 台北故宮藏

左:明成化青花葵花紋碗 | 大英博物館藏

右: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碗 | 2013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成交價:141,240,000 HKD

就會發現它們在卷葉瓣數、線條勾勒、顏色渲染程度等細節上均存在差異。

萱草紋也是如此:

2019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上拍出的萱草紋宮碗與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就在細節上也存在不同。

左:明成化青花萱草紋宮碗 | 2019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

成交價:56,738,000HKD

右:明成化青花萱草紋宮碗 | 大英博物館藏

這極大的有別於其他曆朝曆代的禦窯,往往要求瓷器完美一致,毫厘不差。

成化宮碗的美往往懂得不拘小節、恣肆創作。

2.

成化宮碗上的紋飾

成化青花宮碗的傳世數量十分稀少,我們也就根據紋飾上的不同稍作整理。

之前專門寫過文章的「瓜瓞綿綿紋」

據傳目前已知的傳世數量為 12

明成化青花瓜瓞綿綿宮碗 | 大英博物館藏

萱草紋

據傳目前已知的傳世數量為3

明成化青花萱草紋宮碗 | 2019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

成交價:56,738,000HKD

秋葵花紋

據傳目前已知的傳世數量為 12

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碗 | 2013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成交價:141,240,000 HKD

西番蓮紋

據傳目前已知的傳世數量為5

明成化青花西番蓮紋宮碗 | 2019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成交價:HKD 13,325,000

明成化青花西番蓮紋碗 | 大英博物館藏

玉蘭花紋

明成化青花玉蘭花紋碗 | 大英博物館藏

四季花卉紋

明成化青花四季花卉紋碗 | 大英博物館藏

紋飾上的中國浪漫

我們之前寫過: 「瓜瓞綿綿紋」的意象出自《詩經》,在《詩·大雅·綿》中寫道: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綿綿瓜瓞」指的是“ 一根連綿不斷的藤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 ”,以此來祝願子孫昌盛,興旺發達。

其實不隻是「瓜瓞綿綿」,像 「萱草紋」、「秋葵花」在中國文化中也是非常經典的意象。

萱草又名諼草、忘憂草。

《詩經·衛風·伯兮》中寫道: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這是一首寫妻子思念丈夫遠行出征的詩,女子憂思不絕,因此想得一株萱草,種之北堂, 以解憂愁

清惲壽平王翬花卉山水合冊(萱草)| 台北故宮藏

「葵菜」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常客,它的意象涵義較為豐富,不過還是以“高潔出塵、孤傲不俗”為主。

葵在古代就已經是很常見的蔬菜,但跟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秋葵還是有較大的區別, 更像是一種野葵、冬葵等錦葵科種類的葉用蔬菜 。

《詩經·國風》寫過:“ 七月亨葵及菽 。”

陸機寫過:“ 種葵北園中,葵生鬱萋萋 。”

白居易也寫過:“ 貧廚何所有,炊稻烹秋葵 。”

更接近於現在的「冬莧菜」

明文征明 秋葵折枝(局部) | 台北故宮藏

寫「葵花」的詩句也不少:

曹植寫過:“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

王維寫過:“葵藿之心,庶知向日。犬馬之意,何足動天。”

司馬光也寫過:“更無柳絮隨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古詩文中的葵花也有向陽而生的特點,但跟我們現代認知中的「向日葵」並沒有任何關係。

葵菜開的花長這樣

宋李迪 秋葵山石(局部) | 台北故宮藏

最後我們再說回標題:

如何成就一隻最典雅的中國碗?

成化帝的品味固然絕妙,成化一朝的燒瓷技術固然高超,但成就此番典雅的力量並不隻源於此。

它來自一個更為深厚、更為古老的中國,從先秦的詩經,到唐宋的詩詞,再到明代的技術加持。

那麽它就不再隻是一隻局限在成化帝皇宮中的碗。

https://www.sohu.com/a/588155844_12112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