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後3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源泉

來源: 2019-02-04 21:10:5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談談後3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源泉

後30年的“改革開放”的成就,現在認真回顧與總結,效果沒有那麽“輝煌”!負麵影響卻扼腕歎息,且影響深遠,在中國積重難返。

後30年經濟成就變化的基礎源於毛澤東時代的艱苦奮鬥和勒緊褲帶的艱辛拚搏。主要有以下四點可以證明。

首先,毛澤東時代在工業基本是零的基礎上基本建成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這個成就是國外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一致肯定的。

第二,在農業投入很少的環境下,在毛澤東“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號召下,中國幾億農民靠一種史無前例的精神力量,肩扛手提,幾乎沒有任何機械幫助,在中國基本建成了一套浩大的水利工程,為後30年的連年豐收賦予了穩定的保障。

第三,後30年中國各級政府學習香港起飛的經驗,通過賣土地,獲得至少30萬億人民幣的開發和建設資金。30萬億人民幣是前30年全部GDP總和的五倍以上。國家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前所未有,中國在後30年發生巨大變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更應該是必然的。否則怎麽說得過去?!

要知道,在前30年,中國的一窮二白是實實在在的,蔣介石把黃金席卷而去,中國國庫十分空虛,還借錢打了一場朝鮮戰爭。中國主要任務是國土完整,壓根也不會想到賣土地搞建設,搞發展。

第四,也是與發展資金相提並論的,甚至更重要的。那就是人,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穩定的環境,抗美援朝後一個相當長的國家安全環境,導致中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生育大高峰,導致中國人口大增長。截至1978年為止,近30年中,中國人口總共增加近三億,快速增長的人口和緩慢發展的農業形成尖銳矛盾,中國不得不在上世紀70年年代開始計劃生育政策,即獨生子女政策。

在1949至1965年生育大高峰間出生的人,孕育出了成千上萬的70後,80後,這些人75%在農村。他們長大後正好是鄧小平路線時期。他們外出打工,稱農民工。這批前仆後繼外出打工者,是後30年中國發展、建設的最重要的生產力。他們低工資,高效率,吃苦耐勞,任人剝削。為中國後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也是中國後30年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勞動力和巨大土地收入投資出現在一個特定時期,世界其他國家都不曾有過,這是中國後三十年巨大變化的一個亮點。而且,廉價勞動力無形中倍增或翻番了30萬億賣土地收入作投資的的基數。

綜上所述,後三十年巨大變化中的工業體係,農業水利,建設資金,勞動生力軍,都建立在毛澤東時代的基礎上。

鄧小平路線產生的負麵影響,包括腐敗共產黨,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烏煙瘴氣等,數不勝數,就不一一列舉了。需要補充的是,鄧小平路線下,不僅僅賣土地。工廠、機器、設備、廠房、農具、耕牛,手扶拖拉機....,什麽都賣!!


建中 2019 1月30日於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