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我不是藥神】盜版藥與盜版電影

來源: 2018-07-13 09:42:2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晩上花了兩個多小時,一字不漏地在電腦上看完了這盜版的《我不是藥神》。

 

總的感覺是,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很一般。但電影反映了大眾極為關心的藥費貴、看病難的問題。

 

美國的製藥業在全世界遙遙領先,中國與美國在製藥上的差距,比電子芯片大太多了,隻是現在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已。

 

諾華公司的格列衛,剛剛引入中國時吃一年的藥價是28萬人民幣。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吃不起,於是就有了印度的仿製藥。效果一樣,藥價還不到品牌藥的十分之一。

 

我當然能夠理解患者的心情,但程勇"無私"的努力,又能幫助多少患者呢?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積極的態度應該是與藥企談判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藥價。格列衛後來被列入醫保,問題不是解決了嗎?

 

製止走私假藥是應該的。如果新藥不受到任何保護,那麽今後便不再有新藥了,患者又能怨誰呢?

 

十幾年前,一家法國公司準備上市一款新藥,三期臨床的數據非常好,當時的市場預測能賣70億美元一年。結果這藥還沒正式上市,杭州的一家公司便將"仿製藥"做了出來,而且還興衝衝地去巴黎的展稍會上推銷。三位中方人員在巴黎被法國警方當場?獲,一度成為製藥業的奇聞。

 

那個藥後來被發現有讓人憂鬱並導致自殺的副作用,上市申請時被美國的FDA拒絕,在歐洲的十幾個國家上市後又撤回,該公司損失慘重。

 

當然還有比這更慘的,美國的好幾則大藥上市後,因為副作用被患者起?,不僅沒賺到錢,還陪了幾十億美金。

 

開發新藥不容易,成本高,周期長,成功率低。現在的藥價越來越高,即使在美國也是讓患者、政府頭疼的社會問題。為了活命,病人(保險公司)一年在某種藥上花十幾萬甚致幾十萬美元越來越常見。

 

中國人不缺聰明才智,但缺乏耐心。與芯片的研發一樣,新藥的研發需要龐大的團隊協作,巨大的投入。希望中國的病人有一天能用上中國人在本土研發出來的原創藥。

 

盜版電影看完了,內心有些愧疚,希望有比看盜版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