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 年代,進口管芯前,中國有完整的集成電路設計生產流水線。那時上天的衛星都是用中國自己生產的大規模
集成電路。隻是後來大量進口,致使廠家紛紛倒閉。本世紀初期,我有機會到國內考察,其中武漢開發區有一個生產集成電路的工廠。一改以往,那個廠用的是荷蘭進口的全套全封閉流水線,從拉單晶到最後的成品包裝。程序仍舊是一樣的,但是以前的手工操作已不複存在,一切都是自動化,成品率100%。而以前的用於衛星上大規模集成電路成品率隻有千分之二,中小規模可以達到40% 到80%。半導體領域的發展不能不感激毛澤東時代的遠見。可惜,改革開放後,國家領導缺乏戰略遠見,全盤接受了劉少奇的造船不如租船,租船不如買船的理論,全麵進口半導體集成電路,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半導體產品的組裝能力得到提高,而使半導體器件技術發展停滯不前。不過,中國是有基礎的,停止了30 幾年之後,重新上馬,恐怕缺乏優秀的技術人員。好在老一代還在。如有國家的支持,6 個月一年之內是可以搞出自己的半導體器件生產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