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以國內學術界習以為常的弄虛作假來懷疑國外計算機的模擬結果就把自己排在了科學家之外了
以前討論過,又搬出來???
http://members.wenxuecity.com/bbs/mychina/823388.html?
訪談中丁院士難道就沒有不太經得起推敲的論述?柴靜有難道就沒有一些看似與丁院士觀點抵觸的東西,但本身也是對的?
好吧下麵咱細說一下。
首先這個爭論的基礎是哥本哈根會議關於未來世界碳排放的分配。意思就是說,我們以後整個世界的日子都要不好過了,大家都要各自犧牲一下,我們發達國家犧牲這麽多,你們發展中國家犧牲這麽多,這個分配方案,大家怎麽支持。
但起源在於“我們以後整個世界日子都要不好過了”這個論點本身就有很大爭議。“人類二氧化碳的排放究竟有沒有對地球溫室氣體的累積產生足夠的影響,以至於不加控製確實會產生危及人類的後果。"這個東西本身是說不清的,它牽扯到的東西太複雜,一方說什麽另外一方都有道理反駁。但是這部分,其實根本不是整個訪談的核心,也不是你們認為柴靜和丁院士有分歧的根本。這東西真的沒必要展開。
不過這裏出現了第一批分歧,柴靜認為,這個“2度”的結果應該是可信的啊,但丁院士就說不。
作為學了7、8年物理的非專業人士,我也是傾向於相信的,但結果可能是1度,可能是3度。但是如果有合理的反對我也肯定會了解。可是丁院士的理由是: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所以怎麽知道可信不可信,還說計算機模擬就是算命先生的水晶球。
嗬嗬,原來我們各種自然自然各種工程學研究工作中比例非常大的計算機模擬,不過就是在算命嗎,算出來的東西大家是不要相信的。我們係好幾個組簡直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是沒有任何讓大家信服的依據的,簡直是浪費資源和聲明啊。
大家同意丁院士說的嗎?
再看這裏還存在一個明顯的誤導:
柴靜說,”我們向來是信仰實驗室裏..."
丁回答,“這不是實驗室,是計算機..."然後說了計算機是不可信的之類雲雲
這裏的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強烈,丁似乎在說,這東西你不該信本質原因就是它不是實驗室做出來的。其實柴靜這時候應該立刻轉回來說“如果是實驗室做出的數據,我們該如何看待呢?”但是她被帶跑了。
實驗室模擬和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結果本身的可信程度和指導意義有如此大的差別嗎?實驗室模擬的條件難道就比計算機更接近真實?不僅不是,恰恰相反,計算機模擬的顯然可以加入很多實驗室根本無法實現的條件,但計算機模擬的缺點是在於原理和機製的精確度和完整度上。
但拿到這個問題上來講,實驗室根本不可能模擬得出當前排放的情況下多少多少年後世界平均氣溫將上升多少度!你要想做,首先你就需要一個擁有陸地,海洋,大氣,裏麵有各種碳排放源的實驗室,它要足夠大,至少是科幻小說中那種玻璃穹頂的生態圈...
這裏有個很簡單的例子,天氣預報是通過複雜的氣象模型用計算機算出來的,有人聽說過在實驗室裏搭建微環境來預測明天多少度下不下雨嗎?
所以如何準確得到50年後地球升溫的數據呢?那自然是在不影響條件變化的前提下,活到那個時間,然後直接看真實的情況啦。
可這不等於是廢話麽?所以,對於以後全球升溫的預測,隻能靠計算機,存在的問題就是模型的精確度,考慮因素的全麵度等問題。但你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你說凡是計算機預測而沒有驗證的東西,你就不信,那直接不用爭了。
當然丁院士作為自身科學工作者,怎麽可能不知道預測在科學研究裏的必要性和價值。他這裏確實是因為想襯托自己的觀點而拐篇了。
再者說,升溫2度怎麽變成一個價值判斷了???那明天的氣溫也是價值判斷咯,明天會下雨也是價值判斷咯?這個東西再假再不對,也隻能是一個錯誤的科學預測,怎麽就是價值判斷了。
“我知道50年以後肯定會升溫2度,我現在應該做什麽做什麽做什麽。”
”我知道50年後有一些升溫2度的可能,我現在隻能說可能,我現在應該做什麽做什麽做什麽。”
“我不知道50年以後升溫還是降溫,我沒有可信的依據,我現在應該做什麽做什麽做什麽。”
這種才是價值判斷。丁院士這裏顯然混淆了概念。
所以視頻看到這裏我很不爽,而且我顯然是不爽丁院士,我覺得我以前幹過以及以後也要經常幹的事兒都被鄙視了,他還混淆概念。但是我也沒覺得怎樣,丁說這些不太對的話一定隻是強調他的態度和主張而已。
後麵正好就是第二條價值判斷的討論。
這很長一段我都沒覺得柴靜有任何不妥。她問的很多問題在我看來正好能恰好的引出丁院士之後的話,承上啟下,挺好的。首先說這段既然是價值判斷了,也就不要以科學的論據直接推斷對錯,你支持你的主張就給出你的道理,誰的道理聽眾覺得更合理就更支持誰嘛。
丁院士說,這個方案要求以後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到是發展中國家的2.3倍(數字我記不清楚啦,差不多吧),上個世紀這個數字是8.6倍。我聽到這兒的第一反應,哇發達國家犧牲好大啊。。。
哈我的反應竟然跟柴靜一樣。
但是這意味著我們人均排放量要從“1.4降到0.8”
丁院士覺得不能忍,我覺得還好。記住這是價值判斷,公平的數字是多少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有些數字太不合理了我就不能忍了。如果讓你隨便定這個“以後發達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多少倍“的指標,可能會出現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東西。
丁院士提出以後中國是發達國家的0.8倍。
如果真的是這個數字,有沒有可能出現,實施方案後,發達國家的排放量相校以前肯定是減少了,但是發展中國家相比以前竟然增加了???
糧食危機來了貴族和勞苦大眾都要省著點吃飯,可是新的分配方案下來後貧民竟然比以前吃的還多了(雖然比貴族還是少)。。。。這是不是挺逗的?敢情貧民可以利用糧食危機來改善自己夥食?
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出現?在數字某些範圍下,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考慮這麽一個情況,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人口5比1,分配前,發達國家是發展中國家人均碳排放量的9倍,出事兒以後,全世界的人均碳排放量要下降到之前的0.5倍,假如分配之後我要求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一半,那我們就可以維持原來的排放量,如果大於一半,我們竟然還可以還可以比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