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東莞製造業衰退折射中國經濟轉型陣痛

來源: 2016-01-19 21:29:1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中國東莞——方明華(音)在一家廢棄家具廠的周圍走著,指著曾經是上百名工人辛勤工作的廠房,工人們曾在那裏用粗木板製造電視櫃和衣櫃,供應給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國家裏渴望成為中產階級的人。
這家工廠正在搬到距此地兩小時車程的新址,由於成本不斷上升、訂單減少,它在這裏已無法生存。據方先生估計,東莞有多達三分之一的家具廠已經倒閉,許多其他廠家也在苦苦掙紮。
46歲的方先生說,“經濟放緩是真的。”在過去的22年裏,他從每月掙50美元(約合400元人民幣)的打工者升到生產主管的位置。
東莞曾是繁榮的製造業中心,這裏出現的衰退是全球投資者在試圖解決的中國經濟難題的一部分。
雖然中國已經逐漸從東莞特長的低端製造業轉型,但國內龐大工業部門的長期低迷對國家已經放緩的經濟是個嚴重的威脅。雖然政府試圖對情況進行控製,但仍舊存在著中國經濟情況實際上比預期差的風險,這種擔憂已讓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坐立不安。
來自中國的最新信號並沒有給人提供多少安慰,經濟疲軟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周二,中國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增長率隻有6.8%,這是自2009年的金融危機深淵以來,最慢的經濟擴張速度。
方先生說,每當說到經濟時,政客和商業領袖們就大談特談產業創新和升級,“但我認為那隻是個口號。其實很難實現。”
東莞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的核心位置。幾十年來,這個地區推動著中國向全球出口量的上升,製造了從家具到服裝和鞋等各種商品。
但是,隨著亞洲成本更低的生產基地逐漸形成,東莞的世界工廠已經麵臨困境。去年,中國的出口量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次下降,這也僅僅是經濟自從在20世紀70年代末向世界開放以來,中國出口量的第二次下降。
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很可能會由於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而受到進一步的削弱。這一以美國為首的貿易協議將深化美國與越南和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的關係,但不包括中國。
經濟低迷已給政府製造了一種棘手的局麵。
官員們在鼓勵逐步淘汰低端出口產品,同時在提倡服務業和高技術製造業。盡管更新、更充滿活力的公司在中國呈上升的趨勢,但風險在於,這些公司的發展速度不夠快,不足以彌補輕工製造業的空缺,輕工製造業雖然在收縮,但仍是全國各地的主要用人單位。
一些傳統的製造商對經濟衰退的反應,是把工廠向內地或海外搬遷,因為這些更遠地方的成本通常相對較低。其他製造商則努力在國內市場上建立自己的品牌產品,以減少對出口訂單的依賴。
“傳統老行業正在感受到這種不幸的痛苦,”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亞洲經濟負責人高路易(Louis Kuijs)說。但是他補充說,從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型,“是正在發生的經濟結構性變化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部分。”
43歲的張林(音)正在努力適應這種轉型。
25年前,張先生離開了他在四川省西部的老家,到東莞鞋廠打工,後來當了主管,他曾在這裏的一家台資工廠負責監督大約7000名生產線上的工人。據東莞鞋業協會的估計,在金融危機之前的鼎盛時期,東莞工廠生產的運動鞋,大約占到全球出售運動鞋的25%。
但是,成本上升也給製鞋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張先生工作的台資工廠已於2012年倒閉。他和幾個夥伴一起辦了一家自己的工廠,為蓋世威(K-Swiss)和杜蘭戈(Durango)等品牌生產鞋子和皮靴。如今,張先生的工廠雇了大約700名工人。
成本在上升,海外客戶的需求也在不斷下降。去年,公司訂單上的鞋子減少了約120萬雙,與2014年相比,下降了15%左右。
“我們能不能再堅持五年很難說——前景不怎麽好,”張先生說。
為了應對這種局麵,該公司已減少了工人的工作時數,而且也在考慮搬廠。
該公司打算繼續經營這裏現有的工廠,同時也計劃未來擴張到欠發達省份貴州去。那裏的勞動力成本比東莞低40%。張先生去年8月還去孟加拉考察過,東莞的一些大型製鞋廠已經將生產環節轉移到了那裏。
該工廠也已開始生產自己的真皮休閑鞋係列,通過網店在中國境內銷售。在阿裏巴巴的主要的網購平台淘寶上,這些鞋的售價高達75美元一雙。
“海外訂單正在減少,你需要有兩手準備,”張先生說。
其他一些行業也同樣步履維艱,包括一些電子產品製造商。去年10月,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和中興通訊的供應商福昌電子突然關閉,導致數以千計的工人在深圳政府大樓前抗議。
中國官員擔心發生更多的勞工騷亂,希望紓解該行業的壓力。本月早些時候,中國一個主要的科技監管機構表示,將與一個大型本地銀行一起,設立300億美元的資金,為陷入困境的中小型電子產品供應商提供支持。
雖然東莞仍然有很多活躍的工廠,但成功的大廠越來越傾向於采用高科技,減少對人力的依賴。
在阿拉巴馬州的汽車廠工作15年後,邁克爾·瑞卡(Michael Recha)2012年搬到東莞,組建了一家專門的汽車零部件廠。它是中國第一批這樣的工廠,隸屬於西班牙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海斯坦普(Gestamp)公司。該工廠使用一種稱為熱衝壓的技術,為汽車保險杠和車身麵板中的精密部件製作金屬片,客戶包括國內外汽車製造商。
但是在生產中,自動裝置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這家工廠僅雇傭了400名工人,每天兩班倒。
“中國不再是一個低成本國家,所以我們在這裏也使用了和歐洲相同的自動裝置和設備,”瑞卡說。
家具廠的方先生估計,把三個廠搬到內地、進行合並之後,公司每個月可以節省大約15萬美元的運營成本——電費和水費減少了,稅也降低了。節省最多的是租金,因為公司老板可以買到低價地皮,修建新廠。
但搬廠也有搬廠的問題。
新工廠的位置相對偏僻,下班後時間沒有太多消遣。方先生的妻子留在了東莞,她對“分開不太開心,”他說。
兩人現在的打算是,下個月過完春節之後,她就去他那裏。
“她會找到新工作,可能就在同一家工廠,和我一起,”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