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 超越曆史的鄧小平
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中華文明之所以輝煌,就在於五千年英才輩出,偉人群星閃耀。這些巨人不僅順應時代帶領中華民族開創偉業,也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在這些偉人中,以“小個 子”著稱的鄧小平堪稱最耀眼的一個。
今年是鄧小平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正在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和國家再度強盛所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國人們,自然對鄧公份外感念——當然也包括思索他的偉大之處。
開創了改革開放時代是世人對鄧小平慣常的評價。然而,這一句話顯然並不能涵蓋他的偉大。從中國曆史上看,不乏起義和革命,但改革卻極難成功,改革者功成而退的更是幾乎沒有。從某 種意義上講,戰國時代的商鞅算是唯一一個成功者:因為即使他被車裂,但他的政策卻得以留存。明朝時的張居正雖然在世時改革成效顯著,但最終結局卻是人亡政息。1840年以後,光緒皇 帝的變法,清末慈禧主導的新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可以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難度最高、風險最大的就是改革。或許這也是孫中山選擇(更容易的)革命而不是改革的一個因素。
鄧小平成為中華五千年曆史的第一人:不僅在世時力推改革成功,離世後更打破人亡政息的傳統,它開創的事業繼續引領中國走向複興。
然而,鄧小平卻成為中華五千年曆史的第一人:不僅在世時力推改革成功,離世後更打破人亡政息的傳統,它開創的事業繼續引領中國走向複興。所以要理解鄧小平的偉大,這是必不可少的 、大曆史的角度。
鄧小平之所以成為五千年改革第一人,自然也和他特殊的時代和經曆密不可分。早年留法看世界、長期殘酷的革命經驗、建國初期的成功與失敗、文革前後的起伏。這可以解釋此前光緒(康 有為)慈禧、孫中山、袁世凱等人的失敗。他們要麽是體製內的強勢人物,如慈禧、袁世凱——懂規則,有威望,但難以突破傳統和體製的局限,要麽是體製外的理想者,如康有為、孫中 山——有理想,有眼界,但缺乏對國情的了解,更不懂的體製的運作。但是鄧小平的特殊經曆使得他兼具兩者的優勢:他既是體製內的一分子——了解體製的運作,而且具有崇高的威望和人 脈,又由於文革被打倒而脫離體製,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這就是常人所講: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含義。
其次,鄧小平複出時麵臨的時代背景是前所未有的。所有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蘇東社會主義陣營以及資本主義的印度都陷入了停滯。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從來沒有一個成功 的案例。西方主流的經濟學理論也缺乏這方麵的研究。甚至西方的政治學理論武斷的認為,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可能轉型為市場經濟的,其結局隻能是整個體製的崩潰,然後國 家再進行休克式的轉換。客觀而言,西方這種理論並非全錯,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命運都對此加以驗證,其後果和代價也同樣是觸目驚心。然而,打破這個魔咒的,隻有鄧小平治下的中國—— 而且是在人口最多、計劃經濟國家中發展水平最低的前提下取得的。更令人讚歎的是,在如此之多的轉型國家中,中國是迄今為止表現最為優異的。金磚國家集團被視為發展中國家成功者的 代表,但這個概念的發明人尼爾卻認為,到今天為之,隻有中國才是名符其實的。
談到鄧小平,就不得不談到毛澤東。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改變了中國自1840年以來屈辱的命運,重新恢複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一名世紀巨人,其貢獻難有人超越 。然而,除去毛澤東晚期的錯誤不談,毛澤東治理國家有一個極其明顯的局限:不是依靠製度而是依靠個人意誌。從一個國家現代化的角度講,這是違背曆史潮流的。但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在 於,他不僅作對了事,把國家引向正確發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所有成功的探索都加以製度化。這裏麵最重要的是就是政治體製的變革:中國從過去一人決策、終身製到今天的集 體決策、任期製,鄧小平居功至偉。毛澤東是偉大的,但他沒有做到的國家製度建設,鄧小平卻做到了。要理解鄧小平的偉大,這個角度同樣不可或缺。
世人在談論鄧小平一生的貢獻時,會說到他建國有功以及推動改革開放。但實際上,1978年鄧小平複出後三次挽救了中國。一是把中國從極左的道路和氛圍中解脫出來,抓住全球化和西方對 外技術轉移的曆史機遇,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二是1989年果斷粉碎了來自右的、試圖把中國導向蘇聯和東歐垮台的模式上的嚐試。三是1992年麵對左派重新崛起試圖把中國帶回老路的嚴峻 形勢下,通過南巡,徹底擊潰了左派的回潮,重啟改革。至此,中國徹底擺脫保守左派和激進右派對改革開放的阻撓和幹擾,改革開放也由此進入坦途,二十餘年來再無此前左右對峙時的曲 折和波動。
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一段曆史時,才會覺的鄧小平的遠見和政治勇氣。我們說鄧小平超越曆史,實是指他在這幾個決定中國命運的曆史關口,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特別是1989年後,世界 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東歐集團崩潰。整個西方都在鼓吹曆史終結,認為中國的命運正在以分秒來計。然而,鄧小平以看穿曆史的目光,給出了西方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答案。
今天,在世人目睹中國的崛起、西方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阿拉伯之春演變的悲劇和慘劇以及台灣民主的鬧劇之後,質疑和批評民主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在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可謂當時的 “世界最後一人”,看清了未來的曆史。並由此以政治人物前所未有的擔擋,不計個人毀譽,為了民族前途而直麵矛盾。現在,我們也終於可以自信的說,中國正以它的成功,終結西方“曆 史的終結”,人類的曆史和發展不會停滯。在這裏,不僅中國人要感謝他,世界人民也應該感謝他。
談完了宏觀敘事,還需要提一下鄧小平的政治智慧。他在推動改革時,能夠非常好地平衡各方力量,把阻力降到最低。在遇到爭論時,他總是講:可以試,不行就收。反對者看到最後一句話 ,就安然。但實際上隻有鄧小平真正明白,一旦嚐試,就不可能完全回頭。比如允許私人辦企業、創立股票市場、經濟特區諸如此類,怎麽收回?私營企業解決的就業和創造的財富有什麽力 量可以取代?鄧小平正是依靠製度化和通過政治智慧把改革深化到不可逆轉的程度,才取得了成功。
中國前外交部長李肇星2004年曾邂逅戈爾巴喬夫,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多年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中國朋友一直特別想知道,為什麽那麽大的蘇聯,那麽強的社會主義大國,在短短的幾 年內就解體了?主要原因是什麽?”。戈爾巴喬夫猶豫片刻後回答道:“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告訴你的是,在各國領導人當中,我最敬佩的是鄧小平先生。而我們那裏沒有個鄧小平。”。顯 然,這是一個前社會主義大國失敗領袖對另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成功者最好的敬仰和肯定,當然,可能還有一絲絲自愧不如以及對自己國家的內疚。
雖然曆史越久遠,對一個曆史人物的評價越客觀和公允,但我們相信,鄧公及其曆史地位將會隨著中國崛起所不斷達到的高度而不斷提升。他在各個時期所做出的(主動也好、迫不得以也好 )選擇也將會被後人所全部理解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