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專稿:《“定格”在人民公社時期的周家莊》
( 2014-06-2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
【在中國農村早已“改天換地”的今天,這個人口1.3萬的鄉村卻依然保持著集體生活的形態】
新華社北京新媒體專電(記者梁賽玉 郭鑫 曹國廠 白林)70歲的張鎖印是河北省晉州市周家莊鄉第八生產隊農民。60多年來他的工作一直由生產隊長分配,記工分,分口糧,收入由鄉裏統一年終分紅……仿佛定格在半個世紀前的人民公社時期。
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周家莊自1951年將土地從一家一戶集中,成立合作社,搞集體經濟。但在中國農村早已“改天換地”的今天,這個人口1.3萬的鄉村卻依然保持著集體生活的形態。
伴隨著大片的金黃麥田湧入眼簾,車已經駛入了周家莊鄉。鄉裏的馬路筆直平坦,幹淨整潔的獨門獨戶隨處可見,鄉政府大喇叭有時候還會播放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歌曲。
張鎖印幹了一輩子農活,從不操心地裏該種些什麽,因為這都是集體統一安排。現在他的工作是看管小公園,打掃衛生,年底能分紅1萬多元。除此之外,他還享受著鄉裏發放的養老津貼等11項福利。
2013年,周家莊鄉人均純收入14104元,高於河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相比,高出近6000元。
除了集體耕作,從1982年開始,周家莊鄉還統一為社員們蓋樓。張鎖印說,“沒有條件的鄉裏資助,蓋房子集體蓋。”如今,他還打算搬進即將竣工的高樓,水、電、供暖、燃氣一應俱全,像城裏人一樣生活。
張鎖印覺得這都是“集體的功勞”:“咱集體把決策一定下來,就幹。這是很大的優越性。”他說,集體力量大,集中力量辦大事。“鄉裏有建築隊,俺們全鄉的公路、街道、小巷子這兩年全部硬化了。”
1982年底,“家庭聯產承包製”成為全國農村主要的生產形式。但周家莊是個例外,依據中央文件“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精神,周家莊也曾組織社員投票表決,但多數人表示不同意,鄉裏至今還收藏著那份按滿手印的“不分家”協議。
張鎖印回憶道:“當時國家也說,不搞一刀切,農民搞得好的可以按情況決定。當時投票的時候社員們不願意分,人們同聲說要搞集體,就一直到現在了。”
周家莊鄉黨委書記雷宗奎說:“集體實力雄厚,管理到位,老百姓們不願意散。”周家莊曆史上從來沒有搞過“大鍋飯”,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探索“三包一獎”,即包工、包產、包投入,實行勞動質量管理,“幹多幹少不一樣”,這走在全國的前麵。
鄉顧問劉國運說,社員收入逐年增加,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交足國家的,留足自己的,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加上以身作則的領導班子,這些都是“大集體”得以延續的原因。
曆史潮流仍在向前奔湧,在市場規律下,這裏的集體經濟依然紅火。第九生產隊經營著特色農業觀光采摘園,自2007年至今,接待遊客120萬人次,旅遊收入增加4000萬元;鄉裏的奶牛場飼養著1100多頭奶牛,是石家莊地區最大的奶牛場。
“家中沒病人,外麵沒官司,兜裏有錢花,手中有糧食”——談到周家莊鄉人對“幸福”的定義,劉國運說了這樣四句樸實的話,這似乎也代表著這個悠久農耕文明的國度中,農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劉國運眼中,目前周家莊的這種水平就是中國夢所意味的好日子。
在中國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浪潮下,周家莊再一次麵臨抉擇。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今後一個時期,要著重解決“三個一億人”問題。周家莊鄉或能提供另一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