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紅旗渠》,除了文革,任何時代也建不成。
三年自然災害,把人們逼上了梁山。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林州原名)為解決居民用水問題,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用10年的時間,在叢山的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萬立方米。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占37%,人民公社、生產隊投資7878萬元,占63%。它總長1500公裏。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可以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與水渠同名的紀錄影片《紅旗渠》詳細地紀錄了當時修建的過程。紅旗渠從1960年開始動工,一修十年,而電影《紅旗渠》也跟著拍了10年。當年參加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電影人,如今已經兩鬢斑白。他們是新中國老一輩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曾用膠片組接了一個個共和國初創和成長的曆史片段。《紅旗渠》是他們電影生涯中耗時最長、投入最多的一部紀錄影片。十年間到底有多少人參加了《紅旗渠》的攝製已經說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們共留下了一萬多尺膠片。影片於1971年在全國播出。加上其他媒體的傳播,使全國知道了紅旗渠。 19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
紅旗渠先後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一部拍攝於30年多前的老影片,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理解了偉大的毛澤東時代的人們靠著怎樣的一種精神動力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程。今天,紅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漸模糊,然而,紅旗渠精神在變革中的現代中國,仍然是一筆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