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陳雲和黃克城,說到關於林彪

來源: 2013-09-13 21:38:02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1971年“九·一三”事件,紅四軍“七大”以來一直是毛澤東第一嫡係愛將的林彪與之公開決裂後,聶榮臻、陳毅、李富春、劉伯承、蕭克、鄧子恢以及朱德等昔日共事較長的人紛紛予以揭發、批判,從以往的曆史細節中坐實林彪的“自取滅亡”。

隨後,林彪從政治的巔峰墜入穀底,成為可與李林甫、張邦昌、秦檜、嚴嵩並駕齊驅,人人噤若寒蟬羞與為伍的古戲台白鼻子人物。

最早打破這一禁忌的是陳雲。

1983年8月9日,談到如何編寫《遼沈決戰》一書時,他一方麵指出了作為四野司令員的林彪有失誤,“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南下,以後占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而要回師長春,那就不會有遼沈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得這麽大,這麽快”,另一方麵也指出“在當時正確的地方,我們也不必否定。”。

這是自1971年以來高層對林彪的首次正麵評價,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不過,陳雲能部分肯定林彪,更多的是源於解放戰爭時期,他是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全盤否定東北局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也就否定了四野的曆史,也否定了陳雲在東北“橫戈馬上”的一段輝煌。如同鄧小平絕不願意全盤否定毛澤東,否則即全盤否定了中共及他本人的曆史一樣。

與陳雲類似的人物還有黃克誠。

黃克誠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後勤司令員等職,盡管負責的隻是後勤而非戰役指揮,但白山黑水的三年時間,所有的榮光都與林彪的名字密切相關,全盤否定林彪,也就相當於自我否定。

因此,1984年2月,他對《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寫組談話時,一麵認為林彪“罪有應得”,一麵也指出“他在曆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他甚至說: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冬我們進軍東北的部隊是10萬多人,經過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隊進關時是100多萬人。帶10萬人進去,帶100多萬人回來,建立了東北那麽大的解放區。當然這不是林彪一個人的功勞,這是整個東北局和東北部隊指戰員和東北人民的功勞,但是林彪是主要領導人,也不能抹煞這一點。”

因為自己是“四野”一員,黃克誠風行一時的“帶10萬人進去,帶100多萬人回來”的說法,有其偏頗之處。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是當時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的10主力,都是毛澤東的嫡係——紅一方麵軍即中央紅軍發展而來的精銳之師(羅榮桓山東軍區8個主力師便去了6個),毛澤東自然有編製、人員的偏向之處。

二是隨10萬主力進軍東北的行列中,還有100個團架子的幹部共兩萬人,其中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20人,占總數的四分之一,政治局委員4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中共產黨史研究》90年增刊,楊奎鬆文)。這是一個發展、擴大部隊的絕無僅有的關鍵之處。

三是1947年,原屬聶榮臻晉察冀軍區的二級軍區冀察熱遼,連同他的三個縱隊20餘萬人一起劃歸東北軍區林彪指揮,黃永勝、段蘇權等名將隨之歸屬林彪門下(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8縱司令員)。這些部隊顯然並非林彪所率領的10萬人發展而來。

四是林彪率10萬人進入東北前,冀熱遼軍區所屬的第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後任東北民主聯軍3縱司令員),已奉中共中央之命組建挺進東北部隊先期抵達東北。

因東北無任何國民黨軍,曾克林所部如入“無人之境”,從4000人迅速發展到6萬人,連同周保中的抗日聯軍,兵力已達到10萬人以上,與林彪進軍的兵力不相上下。這些部隊,顯然也並非林彪所率人馬發展而來。

不過,林彪盡管有羅榮桓所說“林總的重點主義”,對打仗以外的事情基本不管,但作為東北的主要領導人,羅榮桓在後方組建的70萬人的二線兵團,的確如黃克誠所說,功勞“也不能抹煞”。

其實,黃克誠為林彪說話,除了不願也不能否定四野和自己的曆史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文革”中患難之時,林彪曾對這位老部下予以施手相援。

1967年1月,在山西省副省長任上的黃克誠被揪到北京,開始了長達8年多的監禁生活。他的“反黨集團案件”由中央專案組第二辦公室負責,主管領導人先是楊成武,後為黃永勝、吳法憲,都是林彪的嫡係老部下。

不久,專案組采取“逼供信”,要求黃克誠承認是混入黨內的“假黨員”。

他們先搞“車輪戰”,審訊人員換班休息,黃克誠則一直站著,通宵達旦反複交待入黨經過。第五天開始,專案組開始上“坐飛機”。他們把黃克誠的胳膊高高提起;又猛壓他的手腕和關節,使其仰麵朝天,雙腳提起。

黃克誠極端難受之下,猛然掙脫,抓住桌上的茶杯狠砸自己的頭部,一時休克過去。醒來後,為了不被整死,黃克誠決定偷偷給當時紅極一時的副統帥林彪寫一封信。信的內容是:

“林副統帥:我入黨四十餘年,曆史長得很。要找茬兒,可找之處甚多……他們根本不懂曆史,不懂舊社會,不能理解我們的路是如何走過來的,一味瞎糾纏地搞下去,搞到我八十歲也搞不完。這種逼供辦法,勢必逼得人亂說,牽累許多無辜者。這個教訓,曆史上已經不少。因主席忙,隻好寫信給你,請你考慮一下……”

黃克誠托哨兵將這封信轉給衛戍區司令員傅崇碧。

僅僅過去三天,當專案組人員又一次準備動刑逼供時,林彪的指示便到了。黃克誠的境遇隨即有所改變,再也沒有受到過體罰,而是平和的說教、勸供,直到“九·一三”林彪去世。

黃克誠利用這段平靜而漫長的時光,不停讀書,撰寫了10餘萬字的自傳。後來,他還頗為自得地說:“若不是被關押了8年之久,哪裏會有那麽多時間讀書、寫自傳?”更重要的是,他得以大難中逃脫死於非命,1986年才以84歲高齡善終。

或許正因為這一緣故,黃克誠對林彪充滿好感,“九·一三”後也沒有落井下石揭發林彪,反而說:“我過去對林彪的印象不錯,覺得他很能打仗,也能采納他認為正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