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劍指溫家寶:從沒有野心家能用軍隊實現個人陰謀

來源: 2012-09-28 10:00:14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2012年08月01日21:27解放軍報

10年奮進,10年輝煌。

回眸黨的十六大以來發生的滄桑巨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經濟越發展,生活越富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越成為最大的“幸福指數”。

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在慶祝建軍80周年大會上,胡主席的鏗鏘話語響徹人民大會堂——

“總結曆史,我們完全可以說,黨和人民事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社會主義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風雲劇烈變幻中始終站穩腳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人民解放軍這樣一支忠於黨、忠於社會主義、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英雄軍隊。”

社會環境深刻變化,忠誠於黨的信念從未改變

挑戰,從來與機遇同行。黨的十六大以來,當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把“重要戰略機遇期”打造成舉世矚目的“黃金十年”之時,人們發現,這一路上不隻是風光旖旎,也有荊棘叢生、風雨侵襲。

新形勢下,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尖銳複雜,國內外敵對勢力頻頻製造事端,甚至公開叫囂“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妄圖使我軍脫離黨的領導,進而推翻黨的執政地位,顛覆社會主義製度。

身處這樣的複雜環境,如何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確保我軍始終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確保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確保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成為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時代課題。

2004年9月,胡主席主持軍委工作召開的第一次重要會議就強調,“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建設和發展的首要問題。我們對這個問題要始終關注、抓住不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含糊和動搖。”

從修訂《政治工作條例》,到頒發《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從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到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從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到廣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這些年,黨中央、中央軍委的一係列重大決策部署,都朝著一個目標聚焦: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軍,不斷強化軍魂意識,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2011年底,新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頒發施行。8587個規範用語中,用“絕對”二字修飾的,唯有“黨對軍隊的領導”。對此,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吳誌忠這樣解讀:這是黨和人民對我軍的最高政治要求。

“兵權之所在,則隨之以興;兵權之所去,則隨之以亡。”一個國家的軍隊掌握在什麽人的手裏,始終是關係這個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曆史早已證明,隻有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才能成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保衛國家的鋼鐵長城、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現實同樣印證,新形勢下,我軍仍在用堅定不移的行動昭示著永恒立場——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軍魂永不改變!人民軍隊忠誠於黨的信念永不改變!

使命任務不斷拓展,黨指揮槍的原則從未改變

這是足以令三軍將士自豪的傳奇。

在我軍曆史上,不管形勢多麽險惡,從來沒有一支成建製的部隊投敵叛變;無論野心家多麽狡詐,從來沒人能夠利用軍隊實現個人陰謀。

傳奇背後的奧秘就是“黨指揮槍”。令人欣喜的是,我軍這一根本原則,已然穿越歲月的烽煙,積澱為這支新型人民軍隊最鮮明的品格。

曆史將永遠銘記這個時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裏氏8.0級特大地震。麵對突如其來的天災,14.6萬名官兵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號令,晝夜兼程挺進災區。

陸路強突、水上開進、高空傘降,明知無路也要往前闖,明知危險也要往下跳,黨指向哪裏,子弟兵就衝向哪裏。趕赴震中的官兵,把黨的號令化作最堅定的決心:“就是倒下,頭也要朝著汶川的方向!”

什麽是聽黨指揮?這就是聽黨指揮。

2010年8月7日,經過4個月艱苦奮戰,當蘭州軍區某旅最後一批參加玉樹抗震救災的官兵返回營區時,已是子夜時分。次日淩晨,官兵酣睡正香,作戰值班室電話驟然響起:“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命令你部火速救援!”千餘官兵立即打起背包、發動車輛,以強行軍方式向舟曲進發,當晚即趕到指定地域展開搜救。

征塵未洗鼓又催,而今隻是尋常事。新世紀新階段,我軍使命任務不斷拓展,既要應對傳統安全威脅,又要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既要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又要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隻要黨一聲令下,人民軍隊不僅勇於擔當,而且無愧擔當。

人們不會忘記,非典肆虐時刻,軍隊醫護人員奉命出征,決戰小湯山;奧運世博安保,數萬官兵全力支援,守護盛會成功;亞丁灣護航,海軍將士劈波斬浪,用忠誠寫下道道航跡;西部大開發,子弟兵奔赴最需要的地方,承擔最重要的任務,發揮最關鍵的作用……

《六韜》有言:“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而今,在黨的領導下,憑借統一的信仰和意誌,人民軍隊真正達到了古往今來軍事家們夢寐以求的“一”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黨指揮槍不單是我軍的建軍之本、成長之基,更是強軍之路、力量之源。

價值觀念日趨多元,信黨愛黨的情懷從未改變

濟南軍區某集團軍軍史館裏,存放著一張特殊的收據。那是戰士張亮亮生前唯一的黨費交納記錄。

在和骨癌頑強抗爭的最後日子裏,張亮亮最大的心願就是入黨。高位截肢後,他吃力地寫下第2份入黨申請:“我要入黨,獨腿也要做黨的人!”連隊黨支部在病床前為他舉行了入黨宣誓儀式,6天後,張亮亮含笑離開人世……

還是這支部隊,在一次重大軍事演習現場,10名戰士麵向黨旗宣誓,火線入黨。受邀觀摩演習的外國武官分外好奇:“你們入了黨有什麽特別待遇?”戰士們回答:“待遇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隨時準備為黨犧牲一切!”

“鐵心向黨,至死不渝”,這句話曆經戰火硝煙流傳至今,依然是三軍將士最響亮的誓言、最堅定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看似簡單,卻殊為不易——即便實行的是封閉式管理,官兵也不可能在世界日益變“平”的時代,免受多元價值觀和文化碰撞的衝擊。是什麽讓他們不約而同地把對黨忠誠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信黨先知黨,知黨更愛黨。”三灣、古田、西柏坡……在遍布大江南北的紅色教育基地,從將軍到列兵,一隊隊綠色身影常常在此尋根溯源;讀書、演講、聽報告……在長城內外的座座軍營,軍魂教育始終如火如荼。

“我們天天說要聽黨的話,從根本上說,黨的創新理論就是黨的話。”沈陽軍區某部“紅九連”官兵說得好,聽黨話跟黨走,首先要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

這種曆史的熏陶、理論的滋養、長期的培塑,最終內化為官兵信黨愛黨的情懷,並由此催生履行使命的強大動力。

這情懷,絕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方永剛立足三尺講壇傳播創新理論的執著,是李中華挑戰極限駕機試飛的從容,是何祥美愛軍精武矢誌打贏的動力,是高鐵成三入火場排險救人的果敢。

這情懷,絕非浮泛的表態,而是戍邊衛士警惕的雙眸,是守島官兵黝黑的膚色,是“神舟”遨遊太空,“北鬥”組網運行,“天河”領跑世界,“殲-20”一飛衝天!

鬥轉星移,軍魂永駐。

黨的領導,確保了我們這支隊伍不斷創造輝煌的曆史。黨的領導,同樣能確保我們這支隊伍創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