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無法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是被監禁在納粹集中營的德國記者
諾獎頒獎台或將留空凳,百年首例 (ZT)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前夕,有六個國家表示將不出席頒獎典禮,其中包括中國。中國政府繼續關押劉曉波,並禁止其家人代他出國領獎,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台將麵臨百多年來首次無人領獎的情況。
諾貝爾研究所星期四公布6個國家不出席12月10日的和平獎頒獎典禮,他們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古巴、摩洛哥和伊拉克。另外有36個國家準備出席,包括大部分歐洲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警告其他國家,如果派代表參加頒獎儀式,就是挑戰中國法律,要"自負後果。"韓國是其中一個舉棋不定的國家。上周韓國外交部曾表示,中國向韓國施壓,要求韓國不要參加頒獎儀式。韓國外交部認為,在做出是否前往奧斯陸參加頒獎典禮的決定時,應考慮同北京的關係。
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常任秘書倫德斯塔(Geir Lundestad)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這些國家沒有解釋拒絕參加頒獎儀式的理由。倫德斯塔還說,中國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阻止人們參加頒獎儀式的行動。他說,"我不知道一個國家如此積極而且直接地試圖阻止大使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任何例子"。倫德斯塔說,到11月18日晨截止時間為止,還有16個國家沒有對諾貝爾委員會的邀請作出回答。
倫德斯塔德並說,在最新的出席頒獎典禮的嘉賓名單中,沒有劉曉波家人的名字。而如果沒有家人代劉曉波領獎,委員會便會暫時保管和平獎的獎牌、獎金和證書。如此,劉曉波將成為過去109年來不能親自前往奧斯陸領獎,也不能派代表領獎的第一人。
劉曉波的代理律師尚寶軍向本台表示,"比較丟人的一件事,這是百年曆史上,無論是納粹德國也好,前蘇聯也好,總之至少還能夠有人去領獎,現在這個狀況,應當是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
過去,曾有三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無法親自前往奧斯陸領獎,而由獲獎者的代表出席頒獎典禮,並領取獲獎證書和獎金。
《經濟學人》此前發表的文章"誰敢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Don't you dare go to dinner)表示,"劉曉波10月8日的得獎已經讓西方政府和中國政府都芒刺在背。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西方世界為追求與中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而在很大程度上擱置了人權問題上的分歧。他們所施加的表麵上的"壓力"也僅僅是較低級別的中國和西方官員之間的毫無建設性的"人權對話"。但諾貝爾和平獎使這個問題又一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雖然諾貝爾獎委員會希望劉霞代丈夫領獎,但是劉霞自10月8日以後,逐步與外界失去一切通訊聯係,與劉霞一起失蹤或失去人身自由的還有丁子霖、蔣培坤夫婦,鮑彤、餘傑等。工程師郭賢良也因為散布劉曉波獲獎的傳單而遭到刑拘,一直為劉曉波聲援和呼籲的獨立中文筆會獄中作家委員會負責人張裕向本台表示,"我們有一些人會去參加奧斯陸的頒獎會,在那裏我們會表述我們的態度,也會和一些其他團體到中國大使館去請願,包括要求釋放劉曉波和所有的良心犯、政治犯,也包括抗議他們不讓劉曉波的親友出來,株連這麽多人出國旅行。"
香港各界在支聯會受邀參加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禮之後,設計和印製了250件劉曉波卡通造型的T恤衫,包括三款圖樣:劉曉波獲諾貝爾獎、劉曉波和劉霞以及劉曉波之語。不少網友希望能夠在中國大陸也能夠穿著這樣的T恤。
香港網友童工在博客文章中表示,諾貝爾和平獎屆時頒獎台上會留下一張空凳,這是對打壓異見者的最強而有力的控訴。今天,中國打壓異見者之力量和威嚇,已遠超過自諾貝爾和平獎成立以來,任何極權國家,這又豈不令人感歎,今天中共之極權及霸道,已遠超當年蘇共與緬甸軍人政府。
※ ※ ※ ※ ※
鼓動杯葛諾獎典禮中國被認自毀形像
記者:雨舟
中國公開要求各國政府不要出席異議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目前,除了中國之外,另有包括俄羅斯和古巴在內的五個國家已經高調表態不參加12月10號在奧斯陸舉行的儀式。
*日韓如履薄冰 中國報複不遲疑*
諾貝爾委員會按照慣例邀請駐奧斯陸的各國大使參加頒獎典禮,並且在11月15日之前答複邀請。
目前,韓國使館還沒有回應,不過韓國外務省發言人星期四說,韓國政府將根據它追求的價值觀、它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並根據常識來做出決定。他同時也表示,尊重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韓國大使迄今為止每年都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不過韓國政府顯然正在考慮知會諾委會,韓國大使將像過去一樣出席頒獎儀式,但希望委員會不要公開宣布這一消息。
正與中國有領土紛爭的日本11月17日才緩慢做出回應,表示即將出席。
諾委會所在的挪威已經受到中國報複,中國停止了與挪威的漁業合作協商,並且取消了一個挪威歌舞團到中國訪問演出。
*北京大手筆攪和 諾委會深感困惑*
包括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在內的主要西方國家的大使已經決定出席儀式,但是很多亞洲國家迫於中國的壓力而遲遲沒有做出答複。
諾獎委員會主席倫德斯塔說:“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哪個國家這麽強勢而直接地要求大使們拒絕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今年的大問題是,中國是怎麽能夠影響其他國家做出決定的。”
中國據稱通過致函各國外交部和大使館來警告支持劉曉波可能帶來的“後果”。明確表態放棄出席的除了俄羅斯和古巴之外,還有伊拉克、哈薩克斯坦和摩洛哥。
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的外交編輯提姆.馬歇爾說:“俄羅斯和古巴都很顧及中國的態度,而且兩國都監禁了許多和平異議人士;哈薩克斯坦也是同出一轍......摩洛哥和伊拉克雖然都毫無疑問和中國有貿易往來,但是他們拒絕出席卻不那麽容易解釋。”
*監禁獲獎者 自廢軟實力*
“人權觀察”組織的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貝克林對媒體說:“不管北京政府動怒也好,粉飾也罷,把一名諾貝爾獎獲獎者再監禁10年對其軟實力造成的災難都是無法消除的,而軟實力是一個名符其實的世界大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問題研究主任大衛.蘭普頓教授對媒體表示:“北京的極端反應恰好與中國更加自信的邏輯不謀而合;而這又與中國近30年來的成功外交戰略背道而馳。”
*國家幹涉諾獎典禮 公開擯棄普世價值*
香港《開放》雜誌編輯蔡詠梅對美國之音表示,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一個國家的異議人士這不是第一次。
蔡詠梅說:“一個國家政府出麵幹涉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這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是自毀形像。諾貝爾和平獎宣揚的是普世價值,把獎授予劉曉波是對他關於非暴力、 和平、有序地建立未來民主中國價值觀的肯定。”
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人鮑樸對美國之音說,中國表麵上並不否認民主的正麵意義,中國的憲法更是認同普世價值的概念,但是中國的現實與其理念是相衝突的。
鮑樸說:“中國的表態實際上標誌對普世價值的認同與否。中國畢竟仍然是共和國,就是權力屬於人民而不是屬於君主。民主既是共和的體現也是實現共和精神的方式。所以中國的現實與其理念是相衝突的。”
*曆史之鏡映照現實*
諾獎委員會主席倫德斯塔日前表示,在諾貝爾獎109年的曆史上,甚至連獲獎者的代表也無法前往參加頒獎典禮,這還是第一次。
上一次無法前往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是1936年的獲獎者、德國記者卡爾.馮.奧西茨基。他上個世紀30年代被監禁在納粹集中營。盡管當時的德國宣傳部公開表示他可以自由前往挪威,但是,秘密警察檔案顯示,當局拒絕給他發放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