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橋
時下正是新生開學,一度一度新教材問世之際。教材篇目的增刪,總會引發爭議。魯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下了,國內媒體稱這是“魯迅大撤退”。新增課文中,沒看到林語堂,似乎是林語堂梁實秋之流,被魯迅罵過,才把魯迅下掉,就上林語堂,似乎是轉彎太大了。其實這是有違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精神的,何況林語堂甚至都不是舶來品,寫過《吾國吾民》的他,是一個很中國的知識分子,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對外的一個有力的聲音。林語堂也是對魯迅最好的平衡。
魯迅適度撤退是有必要的。不可否認,他對於中國國民性認識深刻,就如把他的手術刀切到了人靈魂的深處。沒有人比他更熟悉中國人的“劣根性”。不過,是人都有 “劣根性”,很多我們自認為是我們“劣根性”的品質,其實是有其普世的一麵,隻不過其他人說法不同而已。比如美國人也常說“罪性”,“原罪”,比如自私、 貪婪、冷漠。比如魯迅先生筆下常寫冷漠看客,但紐約街頭也有人被當街捅死,而看客漠然走開。洛杉磯甚至有病人在急診室裏痛得滿地打滾,沒有人來及時救助,清潔工還繞在他身邊繼續拖地。林語堂在美國、德國都留過學,學識十分淵博,對於歐美各國的國民性都有深刻認識,橫向一比較,他能看出各國國民的共性和差異 來。這種細微的甄別,有助於我們對外的交往,和對內的自我認識。
再者,知道了“劣根性”與解決“劣根性”是兩碼事。讓一個人變得不同,不再自私、貪婪、冷漠,讓他關愛、節製、熱情,這是教育所要擔負的責任。魯迅先生指出了我們的“劣根性”,把舊的思想打了個稀裏嘩啦,但沒提出多少解決的思路來。中小學的教材上的文章,實際上也擔負著一定思想教諭的功用。如果說魯迅提出了中國人的劣根性問題,林語堂則是無意當中提供了一些解決的思路來,他讓人在各個方麵去修煉,做一個越來越文明禮貌的人。沒有人天生下來就高素質,這都是年複一年思想教化的結果。
另外,魯迅的戰鬥哲學,他的不肯原諒,他的痛打落水狗,在“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革命年代,十分管用。但過去的革命黨已經變成了而今的執政黨,除非想再鬧一場革命,否則就得學習如何讓各階層、各族群和諧相處。在一個最終要走向民主和法製的社會,少不得原諒與寬容,少不得謙讓和妥協,少不得自己活也讓別人活的心態,甚至也少不得魯迅先生認為要緩行的“費爾潑賴”精神。
魯迅先生教我們如何戰鬥,但是林語堂可以教我們如何活著,如何幽默,如何欣賞自然,享受人生,欣賞先賢,學習各個民族的長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林語堂這種學會生活的說法似乎不合時宜。可是翻閱人類曆史的話,各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黑暗,另外是盛世也好,亂世也好,大部分人,還得根據各自的實際,就地取材地過日子。那麽就得想想怎麽讓生活充滿一點。林語堂的那本《生活的藝術》,英文名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這個標題很耐人尋味,很多人活著其實不是生活(Living), 而隻是一種生存(survival)。會不會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生的質量,一個年薪二三十萬的人,不會生活,或許日子過得還不如懂得自得其樂而收入微薄的民工。不管是什麽時代,人都該學習生活的藝術。由於意識形態的影響,過去的時代人們以為這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情調,可是生活裏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好的詩文,動聽的音樂,待人接物的文明禮貌,既不姓社,也不姓資。
由於時代的背景,魯迅是一個很“憤青”的大師,能把五千年的封建禮教,總結為兩個字:吃人。是嗎?就沒有了一點好的東西?林語堂則比他樂觀,能看到陶淵明的灑脫和莊子的不羈,蘇軾的才華和孟子的勇氣。一年四季,天天講我們的劣根,不過一種自我唱衰,對於國民素質的提高有什麽好處。中國國民素質不是一無是處,可是好好在哪裏?這一點本可以好好思考,可是魯迅幾乎是通盤否定,把年輕人的思路堵死了。這麽多年來,中國一直想宣揚文化“軟實力”,苦於傳揚不出去,關鍵是大家並不知道我們相對於其它民族,軟實力究竟是什麽?怎麽去跟人說?林語堂知道。他雖然很多著作是用英文在寫,但是我發覺是他最了解我們這個民族“優根性”的一個作家。
魯迅是一個鬥士,林語堂則是要我們去做一個紳士。一個人去做一個批評者並不是多大的難事,不信您去上網搜索一下,就在如今,被封作或自封為”當代魯迅“的人就有那麽一堆:餘傑、韓寒、孔慶東,甚至還有宋祖德、鳳姐。你見過誰被稱為“當代林語堂”的沒有?林語堂的才識和見解,在這個年頭更難得。這是個火氣很大的時代,日後還會不斷有“當代魯迅” 出現。在這個戾氣過重的時代,學一學林語堂,是可以去去火的。
本文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解剖。我想我自己的思維,很受魯迅先生的影響,對於社會悲觀有餘,樂觀不足,這是多年教育影響的一個結果,也是我自己很苦惱的事。上了些年歲,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漸漸發覺這不是個辦法,我們有朝一日,都會不在,未來是子孫的。讓一個社會去進步,變得越來越好,老批評批評批評,說你劣根真劣根太劣根,終歸不是一個完全的辦法,終歸還得揚長避短,擯棄弱點,把好的一麵去發揚光大。因此,希望下了些魯迅的篇章之後,教育者能讓學生看一些林語堂的文章,二者相互補充,讓青少年思考我們的長短得失,優勢劣勢,思考如何經營各自的人生。還有什麽教育能比這種啟蒙更重要的呢?
魯迅下了能否上林語堂?
所有跟帖:
•
魯迅林語堂貌似都不是頂尖的作家
-寂寞遠行客-
♂
(994 bytes)
()
09/18/2010 postreply
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