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中共18大權力之爭膠著 薄熙來背水一戰(圖)
本周,中國"兩會"雖然結束,但圍繞著"兩會"的話題卻並未結束。香港媒體關注的首先是"兩會"結束後到中共十八大期間的權力安排問題。另外,針對泰國政局此起彼伏的動蕩,香港媒體批評泰國人理性精神不足。
香港《明報》報道,中國兩會3月14日閉幕後,政壇焦點開始集中到2012年將舉行的中共十八大,而各方政治勢力在人事方麵的角逐已經展開,從今年兩會上或可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報道寫道:"在中共的政治局人事布局中,年齡是不可逾越的紅線,2002年的十六大以1935年劃線,生於1934年的李瑞環就要退下,1935年出生的曹剛川就可留任;2007年的十七大以1940年劃線,生於1939年的曾慶紅就要退下,1940年的賈慶林就獲留任。以此推算,2012年十八大,當以1945年劃線,則1944年以前出生者都在退休之列。因此,現任9名常委中,隻有國家副主席習近平(1953年生)、常務副總理李克強(1955年生)兩人可以留任。"
《明報》的報道寫道:"政治局委員中,若無意外,副總理王岐山(1948年生)、中宣部長劉雲山(1947年生)、國務委員劉延東(1945年生)、中組部長李源潮(1950年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1955年生)、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1946年生)、副總理張德江(1946年生)、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1945年生)和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1949年)都在留任之列。除了上述11人之外,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中辦主任令計劃(1956年生)和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1955年生)、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孟建柱(1947年生)、統戰部長杜青林(1946年生)等人也是入局的熱門人選。特別是令計劃,作為胡總的大管家和心腹助手,其仕途一直被看高一線。有消息稱,他可能在十八大召開之前取代已經68歲的劉淇,出任北京市委書記,從而提前入局卡位。"
該報接著寫道:"此外,政治局常委的安排較費思量。到底是維持現任的9常委製,還是恢複到十六大以前的7常委製,消息較紛紜。不管哪種製,留任的11名委員中一定有人要原地踏步,除了習、李兩人的常委身分毫無疑問外,王岐山、汪洋、李源潮、俞正聲4人也呼聲較高。而剩下的1席或3席,很大機會就是劉雲山、劉延東、張高麗、張德江、薄熙來5人之爭,而其中劉雲山和張德江已任兩屆政治局委員,處於有利位置,這種激烈的競爭大概也是薄熙來"兩會"上不惜高調、急於爭取表現的原因吧。"
報道最後寫道:"一般相信,十八大和十六大的性質接近,隻是部分交班,屬過渡性質大會,因此,不太可能有"政壇黑馬"破格入常委(如十四大的胡錦濤、十七大的習近平、李克強)的情形。不過,還有3年時間,變量仍多。"
另外,泰國局勢這幾天也引人關注。香港《太陽報》發表評論,批評泰國人理性精神不足。文章寫道:"自他信零六年九月被推翻後,泰國國內各個派別的抗爭活動此起彼伏,連續不斷,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將自身的利益淩駕於整體社會穩定或大多數人的利益之上;無論哪個團體都認為,在這樣的局勢麵前退讓,是讓自己吃虧的舉動。這一思維集中體現了理性精神的缺乏。"
文章寫道:"所謂理性精神,就是剝離人性的情緒,直達事物的核心,並努力使爭取自己利益的行動不致於損害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一九九一年八月,前蘇聯發生了反對戈爾巴喬夫的'八月政變';當時形成包括支持戈爾巴喬夫、支持葉利欽以及支持政變者在內的三派力量。在這樣各方一觸即發的局勢下,隻要三方稍不理性,立即就可能釀成一場流血衝突。政變發生幾天後,葉利欽在莫斯科街頭登上坦克,振臂一呼,但他卻並非呼籲人們去"痛打落水狗",而是呼籲人們克製,不要做出非理性的舉動。不管葉利欽其人的曆史功過,至少他的這一呼籲避免了前蘇聯發生一場流血衝突。"
文章最後寫道:"在一個現實社會裏,人們之間永遠會有利益衝突,而且所謂的製度都是由人製定和實施的。因此若人本身缺乏理性精神,那麽再好的製度也不可能發揮作用,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好的製度。如果具備理性精神,那麽再大的問題都可以在一個較高的層麵得到解決;反之,則隻能在一個很低的層麵上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