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守不住的家園:京城世紀故居生死劫

和平年代守不住的家園:京城世紀故居生死劫
信源:《影響力周刊》

1950年,梁思成與另一位城市規劃專家陳占祥共同撰寫了《關於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後被簡稱為《梁陳方案》),詳盡闡明了他們對北京未來規劃的設想。然而此建議並沒有被采納。

也許對於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放棄老城重建新城是不可想象的事。當梁思成知道舊城作為一個整體,無論如何都保全不了的時候,他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舊城的城牆和城樓。然而,雖杜鵑啼血,奔走呼號,卻依然於事無補。

“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1957年,地安門沒有了,廣安門消失了,廣渠門不見了,他趕到最後兩個有甕城的城門崇文門和西直門時,兩門正被拆毀。梁思成心痛萬分。

梁林二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保護古老北京的一磚一瓦而努力。

這樣的兩個人,曾經保護了他們的北京,卻保不住古老的城牆,保不住自己的四合院。他們的故居,在二十多年前公眾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毫不遲疑地拆毀。殘餘部分,又在今天險遭清除。

如果不是新華社記者王軍發現並窮追不舍,恐怕有關部門和開發商就以“不知道”和“無名分”的借口將其完全夷為平地了。讓人感歎命運吊詭。

更令聞者動容的是,梁思成沒有任何房產,一直都是租住,搞了一輩子建築的人,一輩子沒有住過自己的房子。

清華園中,梁思成的雕像,亦如他本人,平靜、坦然。

古城聽取“拆”聲一片

與梁林故居遭遇相同命運的,還有位於八道灣11號的魯迅故居。

這座“三進的大院子”是魯迅在1919年8月買下的,他在這裏生活了近四年,寫下著名的《阿Q正傳》。

這裏還是蔡元培、胡適、鬱達夫、錢玄同等文化名人頻頻造訪之地,是“五四”文壇最重要的文化遺存之一。

故居被拆的消息傳出後,引起廣大網民的深切關注。好在有驚無險,這座故居將作為三十五中的一部分予以保留,三十多家住戶將全部搬遷。

名人故居,甚至驗明正身的文物被拆被毀,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1991年至2006年,北京古城經曆了兩次大規模改造,曹雪芹故居、趙紫宸趙蘿蕤故居、張君秋故居等大量名人故居被“合法”地拆除。區級文保單位林白水故居、尚小雲故居、餘叔岩故居等,現已蕩然無存。徐悲鴻在東城的故居已經不在了,代替以新街口的徐悲鴻紀念館。

有著2500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常州,自2001年來名人故居一直被一批一批地拆除。素以古建、名人聞名的紹興,本是中國最有資格申報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地的城市之一,在一片“拆”聲中,漸成一個沒有特色的“四不像”城市。

具有35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鎮江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文保單位和文物被“有條不紊”地破壞。

被“蠶食”的文化遺存

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沒有任何一座中國的城市,可以免掉“拆文物”的標簽。

然而名人故居與其他文物又有不同。若是建築,毀滅可以再建,比如波蘭華沙的整體重建,又如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的複原,二者都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城市和故居的命運是血脈相連的。當古城牆被拆的時候,就注定了城裏故居的命運,除極少數如梅蘭芳故居、宋慶齡故居等因主人名氣太大,或太過特殊幸免之外,大多難逃厄運。

被拆的故居,歸為塵土。沒有拆掉的老房子,已麵目全非,或孤單地處於高樓大廈的夾縫中,沒有了胡同和時代氛圍的滋養,灰暗嶙峋,顯得有些落寞和小家子氣。就像魯迅的故居雖然幸存下來,卻隻是“單體保護”,周邊的街區將被拆掉,曆史景觀的環境空間沒有了,隻能孤立一隅。

2005年1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出台,其最集中的主題,是“新北京功能定位”,第一次把北京定位於“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確定了保護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的建築形態,停止大拆大建。

曆史一個輪回,又回到了梁思成當年的立場。

然而名人故居的現實提醒我們,這個規劃實施得並不理想。如果整體保護的原則不能落實,梁林故居的命運將預示著北京的未來----即使不再出現“攤大餅”似的大規模建設和改造,四下點火式的敲敲打打,也將“蠶食”掉這座城池的最後一點文化遺存。1949年以來,北京舊城為62.5平方公裏,到2003 年,僅剩下不足15平方公裏。

北京舊城正在疾速消失。舊城這張皮沒有了,名人故居的毛,又將何以依附?

所有跟帖: 

非要有那些故居才是家園嗎?誰的家園? -tuulon- 給 tuulon 發送悄悄話 tuulo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2/2010 postreply 13:32: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