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裕階層迅速壯大 平均年齡遠低於發達國家

來源: 2010-01-21 02:09:1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揭秘中國“豪客”

  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的中國,幾千上萬,甚至幾十萬幾百萬的奢侈品,到底是哪些人在購買?

  王琳 舒時 周佳

  一到香港尖沙咀的海港城附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便隨處可以聽到親切的鄉音——大街上、商場內,到處是來此血拚的內地豪客。

  香港人把內地客稱作“豪客”是有根據的。對於許多內地遊客來說,香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商場而非迪斯尼。

  在廣東道中港城的商場裏,內地遊客大多打扮入時。許多人從頭到腳都是人們熟知的國際名牌——Chanel 的太陽鏡,LV的手袋,Gucci的鞋……那種派頭和陣勢,往往會讓大部分身上偶爾才穿一兩件名牌的香港本地人羨慕不已。

  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之中,中國的奢侈品市場為何能夠一枝獨秀?在人均GDP仍在3000美元左右徘徊的中國,幾千上萬,甚至幾十萬幾百萬的箱包、珠寶、手表,到底又是哪些中國人在購買?

  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如果一個美國人走進現代中國城市裏的中產家庭參觀,他會訝異地發現它和美國的普通家庭已經沒有太大區別。

  液晶電視、蘋果電腦以及私人轎車,已經不再是少數富人才能消費得起的產品。在全球經濟低迷時期,中國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一枝獨秀,正成為許多跨國奢侈品公司的救命稻草。

  世界奢侈品協會(WLA)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每年在高檔皮包、汽車、服裝、飾品和化妝品等奢侈品上花費60億美元以上。

  在《世界奢侈品協會官方2009~2010全球年度報告》中,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已由去年1月份的86億美元增至94億美元,全球占有率27.5%,上漲了3個百分點。

  專家預計,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將在5年後達到146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貿易與消費中心。

  不僅消費者購物欲望在膨脹,每個品牌也都在爭奪年輕消費者。即將迎來2010年世博會的上海,也吸引了眾多奢侈品旗艦店開幕或者改裝,LV選好了新旗艦店的位置,斯沃琪集團出資,將在上海世博會之前完成和平飯店的修繕,改造為商店、展覽中心和全球藝術家免費下榻的飯店。今年春天,愛馬仕也將為中國市場創立一個全新的品牌“上下”。

  富裕階層迅速壯大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是一個重要支柱。

  麥肯錫最新的調查表明,2008年中國的富裕家庭數量為160萬個。將該增長速度和GDP相對應的話,富裕家庭數量將在未來5至7年內維持16%的增長速度,並預計在2015年達到400萬個家庭。

  在富裕家庭總量上,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英國後的全球第四位。雖然在中國所有城市家庭中,隻有1%的家庭達到富裕的標準,遠遠低於美日英10%的比例。然而中國富裕階層的迅速壯大,使得奢侈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長。

  此外,中國人消費觀念的轉變也刺激了人們對奢侈品的需求。

  在過去,人們以節儉為美德,在獲得收入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錢存起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理念,意識到“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而商品化的蓬勃發展,也讓豐富的物質生活成為可能。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更加速了這一發展。計劃生育讓許多家庭隻有一個孩子,這意味著每個獨生子女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同時,互聯網的發展減少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障礙,也讓中國的年輕人對外國知名品牌的認知度大大提升。

  隨著收入的提高,最初被人認為是身份和地位象征的奢侈品,現今更多被年輕人當作自己生活理念的體現。

  在廣州媒體業工作的鄭小姐對記者說:“我平時周末都會去逛麗柏廣場(廣州高級購物商場),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買,價格不是問題,質量好最重要。買名牌是看中了它們經久耐用,買一個2000塊錢的包用上10年,要遠勝過買一個質量一般的包,用不上多久就扔掉。”

  獨特的新富群體

  是哪些群體將中國推向世界奢侈品消費亞軍的寶座?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解讀中國的富裕消費群體》稱,住在中國四個最富裕的一線城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富裕消費者約占全國總數的30%,居住在最富裕10個城市的富裕消費者占全國50%。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25%。

  報告中的“中國富裕消費者”是指其家庭年收入超過36500美元的人,該收入水平具有的消費能力與年收入大約 10 萬美元的美國家庭相當。

  這些中國富裕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約為8萬美元,代表了中國城市中1%收入最高的掙錢者。

  近期,胡潤百富榜發布了《2010至尚優品——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其中顯示,中國富豪平均年齡41歲,男性居多,平均擁有3輛車,4.4塊手表,收藏珠寶、古代字畫和當代藝術品也是他們的愛好。此外,億萬富豪中1/6打算購買私人飛機,一半打算購買遊艇。

  調查顯示,男性富豪消費比女性富豪多;男性富豪最大的消費花在旅遊上,而女性富豪最大的消費在日用奢侈品上。對此,胡潤說:“大家可能認為女性比男性在奢侈品消費上花費的多。但是從我們的年度數額上來看,卻是相反的。比較好玩的是,比如伯爵,男士特別喜歡,女士對其感覺一般,它的消費者是男性,但用戶大多是女性。”

  談到中國新興富裕階層的獨特之處,安宏宇說:“中國富裕消費者的平均年齡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幾乎比美國的富裕家庭年輕20歲,比日本年輕更多。”在中國45歲以下的富裕群體占80%,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僅為30%,日本為19%。  

  奢侈品背後的貧富差距憂思

  王琳 黃沙

  盡管奢侈品消費市場在中國的繁榮帶來了許多商機,但同時也引發了相關專家的擔憂和思考。在1月7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舉辦的“2010年中國經濟論壇”上,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談道:“收入差距擴大是中國內部失衡的最重要表現,內部失衡造成了外部失衡。”其中,內部失衡表現在收入差距擴大,特別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以及儲蓄和消費之間的失衡。

  “在中國,各個收入階層,尤其是很多新貴的收入在過去幾年內快速增長。(但)全國的財富增長實際隻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這一比例緊隨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麥肯錫公司上海分公司副董事安宏宇表示。

  而就在同一時期,瑞士信貸於1月12日發布的最新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者中處於最下層20%家庭的收入自2004年以來增長了50%,而處於最上層10%的家庭的收入則增長了255%,至平均每月人民幣3.4萬元。

  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間的差距增大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在富人收入增長率是低收入家庭5倍的同時,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占比也在增長,本次調查顯示這部分家庭的收入額占受訪家庭收入總額的35.7%,而在2004年的調查中,該比例為24.3%。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認為,金融危機之後,貧富差距的問題其實是更加凸顯了:“就業結構、公司結構都被壓縮。又由於房價的高漲,低收入者的儲蓄、收入都被高房價剝奪了,就沒有能力去購買奢侈品。所以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社會貧富差距並沒有縮小,而是被拉大了。”

  “單純調節擴大的收入差是不現實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從事消費與收入分配研究的研究員劉社建分析,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很低,2007年時是37.94%。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數據是一直下降的,與其他國家相比,這個比例也很低。關鍵是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要在調節收入分配的過程中,將非法收入嚴格地控製住,對於正常的收入分配不能采取過多措施。”他補充說。  

  中國“豪客”為何熱衷境外消費?

  周佳

  目前,中國人的奢侈品超過一半是在境外購買的。

  在一項針對亞太地區旅行消費的調查中,維信公司(Visa)發現中國的消費者在境外旅遊時,通過免稅商店購買商品金額為平均333美元,比亞洲平均水平高出100美元。

  中國消費者為何熱衷於在境外購買奢侈品?

  根據AC尼爾森的調查,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關稅導致的價格差異。

  從1994年開始,中國開始對部分商品征收消費稅。11種商品被歸入消費稅的征收範圍,包括香煙、酒、化妝品、皮膚和頭發保養品、珠寶、煙花、汽油、柴油、汽車輪胎、摩托車、轎車等。這些商品被認為是奢侈品,其稅率在3%到45%之間。

  消費稅造成了同樣貨品在中國的價格遠高於國外價格的現象。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75%的人表示,他們在國外購買奢侈品的原因是較低的價格。

  在價格因素之外,產品的正宗和多樣化也是人們去境外購買奢侈品的主要原因。60%的人表示,在國外購買奢侈品可以讓他們放心產品是來自正宗廠家。

  目前,歐洲和北美是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最愛去的地方,超過半數的旅遊者表示在北美或歐洲旅遊過程中,曾經購買奢侈品。去美國的旅遊者對奢侈品的平均消費是900美元,而中國人在歐洲的平均奢侈品消費是1359美元,使得歐洲成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首選目的地。

  而各個國家也在盡力為遠道而來的中國“豪客”們提供便利。

  據了解,目前銀聯卡可在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美國、埃及等83個國家或地區取現或消費。

  比如法國的老佛爺百貨公司(Galeries Lafayette)和巴黎春天都可以直接刷銀聯卡,也可以在外麵的自動取款機上直接提歐元。